11月2日本校中本贯通,逸夫职校环设一的全体同学在陈月浩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展进行参观。
此次展览位于上海民生码头,是由8万吨筒仓改造而成。主题是:连接thisCONNECTION——共享公共空间的未来。主办方希望让来参观的市民从老地标、老建筑中更深入地了解上海的历史,思考未来上海滨水空间及城市公共空间的方向,也能够学习世界的城市案例和公共空间的艺术。
首先,陈老师带领这同学们乘坐了轮渡。同学们在黄浦江上看清了这个巨大的展馆的全貌。
进入馆内,同学们手持画笔、速写本穿梭在展馆中。展馆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有些作品旁并没有注解。因此同学们将馆内的讲解员团团围住,向他们寻问馆中艺术品的含义。而在那些有注解的作品旁同学们纷纷拿起手机扫描二维码,仔细聆听语音。当同学们了解这些作品的含义后,纷纷拿起画笔站在自己喜爱的作品旁开始画了起来。同学们那沉醉在画画中的样子吸引了许多来参展的人们的注意。有些甚至还拿出相机将同学们认真的样子拍了下来。
吸引最多同学写生的作品是:数字建造——超薄纸板大跨建构。它是对轻型材料和大跨度结构的一次尝试,整个壳体结构的设计应用和实验了一种新型的针对超薄板材的壳体结构设计概念——“细胞化墙体结构”,尝试利用1mm的超薄纸板搭建大型的壳体结构,是一种基于材料性能化的设计方法,也是向砌筑这门古老技艺的重新回溯。整个结构是由179个纸板单元组成的大跨空间。整个壳体结构通过结构找形技术得出整体的仅受压的平衡系统。同时,通过引入腔体结构的局部膜系统,来提高结构布局的刚度,确保壳体的稳定性。
七层则展示了上海未来的城市文化规划,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浦东美术馆、上海歌剧院无不体现了人文、建筑与生态相融合的设计理念。这令人想起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
大拆大建已经过去,当今的城市需要释放人性化的温度,上海的都市魅力来源于人文,文化才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城市不仅是物质空间的集合,也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从注重经济价值到注重文化价值,这个转变正体现了公众内心的深层追求。
上海作为范本却绝非乌托邦,它正告诉我们:城市更新方式的转换势在必行,需要更面向未来的、更具包容性的、自上而下理性规划与自下而上自发生长——绝不是野蛮生长的——紧密共生的新城市更新方式。
四个小时的参观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都受益匪浅。也正如主办方所希望的,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上海的历史。同学们从中学到了多样的材料表达方式,明确了城市规划未来的方向,也了解到交通对于城市运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