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说过:“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工作的社会职能所要求的行为规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这一职业应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一个教师怎样才能称得上师德高尚人之模范?正己、敬业、爱生、奉献是师德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准则。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的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父母的替身,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经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而实现的。因为孩子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师德建设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要求教师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能做到为人师表,要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新形势下,商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班级的活动中,师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坚决摒弃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东西。要“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此,良好的师德修养必然成为进行言传身教的前提和保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不仅要把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过硬的本领有意识地传教给学生。而且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在无意中感召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孩子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因此,师德修养的加强十分重要。只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孩子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只有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言传身教,树立起师德意识,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才能不辱教师这一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