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9+3”免费中职教育:为藏区孩子插上腾飞翅膀
2010/8/6

“9+3”免费中职教育:为藏区孩子插上腾飞翅膀


 新华社 吴晓颖 江毅 







  一年前,扎西还是一名无所事事的“待业青年”。 在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学习一年后,回到家乡甘孜州得荣县拉姆村过暑假的扎西,在家人眼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捧起书本就头疼的小伙子,如今从学校带回了很多奖状,说话时还经常会蹦出几个“文绉绉”的新潮词语…… 


  扎西说,如果没有获得重新读书的机会,他可能像祖辈们那样以种地、放牧为生,一辈子过着靠体力吃饭的简单、重复生活。 


  扎西人生轨迹的改变,得益于2009年9月四川省全面启动的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这一计划令很多藏族青少年有机会赴内地学校学习,掌握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 


  “9+3”,即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藏区孩子提供3年的免费中职教育。这是四川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创举。2009年,四川省财政投入2亿多元专项资金,为实施这项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按照规划,参加“9+3”的藏区学生,每人每年免除学费2000元;在前两年中,每年生活补助3000元,第三年生活补助1500元。对于交通、住宿、书本等杂费,每生每年补助1500元;新生还有冬装补助300元。与此同时,到内地中职学校就读的藏区学生,整体被纳入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优惠的政策,重新点燃了藏区贫寒学子的读书梦想。得知“9+3”计划后,康定县新都桥镇新二村村民阿多,第一时间给孩子报了名,“过去藏族人喜欢置办些金银、水貂皮,给娃娃留些家产。而现在大家看重的是谁家娃娃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我们这些农牧民家庭的娃娃学习成绩不太好,考大学没希望,‘9+3’正是合适他们的路。” 


  带着自己的梦想和家人沉甸甸的期望,一批高原儿女踏上内地求学的征程。2009年秋季开学,来自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1万多名藏区学生,陆续到省内18个市的85所中职学校就读,这也是四川教育史上藏区学生赴内地读书规模最大的一次。 从高原到内地,生活的差异、学习水平上的差距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让一些藏区学生在入校初期感到了种种不适。 


  针对藏区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各所“9+3”学校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改进教学方法,在学习、生活、思想上给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 


  “藏区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刚入校时有的学生连拼音都不懂,日常交流也成问题。学校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藏区学生进行小学基段、高段、初中肄业、初中毕业四个层次的分层教育,抽调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雅安市天全县职业中学副校长田孝刚说,“一个学年之后,这些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成绩就能发生明显变化。” 


  不仅如此,天全县还采取“结对家庭模式”,由一名县干部、一名老师、两名内地学生和两名藏区学生组成一个临时“家庭”,不定期举行家庭聚会,对藏区孩子给予家人般的关爱。 


  18岁的扎西告诉记者,他心底一直埋藏着一个愿望,就是将来把自己风光秀美的家乡甘孜州九龙县打造成人间仙境“香格里拉”,让更多的游客领略家乡的自然风光。“我们那里的交通条件不是很好,很多游客都不愿去。”扎西说,通过在交通运输专业3年的学习,想把自己在内地学校学到的先进筑路技术带回家乡。 


  四川藏区经济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的匮乏。四川省教育厅“9+3”免费职业教育办公室主任傅明说,实施“9+3”教育不仅要让藏区孩子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带动藏区农牧民家庭脱贫致富,更致力于为民族地区培养一批专业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9+3”中职学校针对藏区紧缺的专业人才结合市场需求,专门开设了旅游电子、物流、汽修等相关专业,努力实现藏区人才的本土化。 


  田孝刚告诉记者,入学第三年,学校会推荐学生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在尊重双方意愿的前提下,签订就业协议。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每一名毕业生走出校门都能掌握一技之长,保证学生求学有门路、就业有出路。 


  今年秋季,又将有1万余名藏区新生奔赴内地求学。与去年不同的是,根据学生需求,四川省又增加了5所“9+3”中职学校,并增添了桥梁工程、农业技术、服装、医护幼儿教育等一些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借助知识的力量,这些藏族学生将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