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星光,绽放精彩”这八个字犹如冲锋的鼓点一般,时刻提醒着这一届的参赛选手,让他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他们一但懈怠就有可能被他人超越。”实训中心的黄骅老师如是说。
黄骅老师是星光计划指导老师之一,连同实训中心的郁利华、郑冬冬、王学强以及数控技术系的陆莲花、王金凯和朱贵成老师,共同组成了数控相关项目的星光大赛指导老师团队,为参加大赛的同学们提供专业指导。我校数控专业的星光项目由三项组成——数控车加工、数控铣加工和加工中心,经了解,这三个项目的难度比高级工的考证尤有过之。大赛前夕,伴随着机器的轰鸣,踏入实训中心数控集训区域,小记者见到了紧张训练中的老师和同学。
“‘星光’有着神奇的魔力”
早上的空气还带着些许凉意,训练场的机器却早已热火朝天地开动了许久,每一台车床前都有着星光选手认真的脸庞。为了参加星光大赛,学生们不得已耽误了许多课程,但是短短几个月的集训学到的东西,可能比一年正常上课所学到的还要多。汤泽恩是一名中职一年级同学,他的参赛项目是数控铣床。作为一名新生,一开始的他对于星光计划不甚了解,两周集训之后却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其中。他说,“星光”有着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我们去努力,去追逐。当选手的姓名与“星光”二字紧密相连,他们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怒都被训练中的点滴所牵动。“花了好长时间做出一个工件,尺寸全对”,这是他们在集训中最开心的一件事情。
星光集训,在同学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有些改变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这些细微的变化都被老师们看在眼里。黄骅老师说:“一开始同学们很懒散,需要老师催促着‘推着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每天一大早,大家来到训练场之后都自觉地打开机器开始练习。”学生们从刚开始的年少轻狂变得成熟干练,在长时间的训练中,也慢慢地找到工作的感觉,锻炼出了一定的职业素养。“星光计划让我快速成长”,这是同学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想想自己的未来,我想个自己一个希望”,这是他们参加星光的理由。根据郁利华老师多年带比赛的经验,参加了星光大赛的同学,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往往是岗位上的佼佼者。只要练好技术,未来就不会被埋没在噪声铁锈中碌碌一生,很多像舒辉这样既有过硬技术,又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中职生,都在毕业时被中国航天招去了。“星光”让学生们从繁琐枯燥的技艺中看到人生未来的希望。
“老师我恨你!老师我爱你!”
在数控中竞争是很激烈的,犹如大浪淘沙一般,只会留下那最后的一批“金子”,往往参加集训的十几个同学,到最后能够留下来的只有几个。学数控是艰苦的,为了参加星光大赛,大家每天都要进行十多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还有一两千条理论知识需要自己抽时间去背。超高强度的训练和赛场上高手如林的压力,对于选手体力和心理上都是严峻的考验。有时候花了很多心血却做错了工件,是集训中最令人崩溃的事情,这种源自于自己内心和比赛带来的压力,有时甚至会导致师生之间的小矛盾小冲突。黄老师也直言,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在一次次磨练中得到提升,如果不能适应,就只能淘汰出局。以普车为例,普通车加工非常辛苦,在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它是一个基础,没有普车的经验,基础不牢,在数车上也很难有所精进。普车比赛时间长达四个半小时,这不仅是对脑力和动手能力的考验,也是体力的考验。为了备赛,同学们平时训练的艰苦程度和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当集训结束,比赛落幕,一位同学对着小记者放声大喊,“老师,我恨你!老师,我爱你!”
即使在最艰苦的日子里,也极少有学生选择放弃,大家纷纷表示,“如果还有机会,一定要再次参加星光大赛。星光计划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比赛,可以全方面帮助我们提高,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更强的自己!”
“成就感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数控星光是一个团队,有老师,有学生,有的负责理论,有人负责实践操作,当所有人作为一个整体运转的时候,取得成绩只是时间问题。大部分指导老师都是好几届“星光”的“老人”,一届又一届选手从实训中心迈入赛场,看着他们的变化、他们的提高老师们十分欣慰。“成就感”大概是老师们通过“星光”收获的最具价值的东西。
学生的提高就是老师的成就,学生的荣誉就是学校的荣誉,关于比赛,老师们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希望他们突破自己,取的好成绩。
数控相关专业的比赛项目已在上周结束,选手们也都回归常规课堂,现在他们需要做的,就是静待浇灌了几个月的花朵绽放。两年一度星光大赛,期待一届又一届星光选手,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绽放自己的光华,谱写无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