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周,洪李萍会计名师培育工作室活动不断,继12月9日 “同课异构”教学方法研讨活动、12月14日工作室中期汇报后,12月15日工作室成员们又一次聚集在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带着思考和疑问,参加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修订自启动以来的第七次会议。
经过暑期扎实的企业调研,9月份专业教学标准修订项目组完成了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撰写,10月份通过专家论证,集众人智慧几易其稿,终于在11月28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定稿。
本次会议是专业教学标准修订全体成员会议,来自7所学校的12位老师参加,此次会议之前,洪李萍老师就将《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发送给大家,给大家充足的时间思考课程体系和具体的课程设置。
项目负责人陈强副校长主持会议,围绕着课程体系、课程涵盖内容,乃至课程实施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本次会议经过大家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与原课程设置相比以下三方面突出变化。
贴合实际、细分核心课程内容
会议中大家首先聚焦专业核心课程,站在整体布局课程内容的高度,维持课程框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原有核心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定位。
其中对入学后第一门专业课《会计基础》,工作室的陆炜渊老师大胆地提出自己看法,希望能针对中职学生实际情况,增加企业认知的内容,《会计基础》课程的着力点放在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上,其他内容则根据具体情况放入后续课程中,经与会老师几个来回的辩论后,最终大家认可了这一提议,并达成了一致意见将原有《会计基础》课程名改为《企业认知与会计基础》。
对另外五门核心课程内容,大家进行细致的梳理,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如将会计技能中点钞技能学习转变为岗位现金清点的学习,内容融入《出纳实务》课程不再单列,《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则在原有基础上更加侧重如何规避在会计执业中出现的法律风险。
核心课程内容的变化犹如软件升级一般,修正了原有课程内容与目前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联系不够密切的部分,同时尊重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革命性的调整,构建起会计专业最基础的课程架构。
算为管用、培养应用型人才
经过企业调研,会计工作各个领域对软件的依赖越来越多,财务软件替代了大部分基础会计核算工作。陈强副校长提出人才培养要求也需随之调整,既懂基本核算又要懂企业管理,熟练掌握ERP软件运用的会计人员,才能跟上会计工作未来发展趋势。
在这个基调下,经过反复讨论、权衡,大家一致认为在相关课程中将ERP软件运用单列一章,增强专业知识与软件之间的关联度,以适应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为了凸显会计人员在企业管理上的重要性,王莉萍老师提出建议,开设成本管理基础、财务管理基础(含本量利分析、盈亏分析、时间价值等)两门专业课程,通过对企业成本核算、恰到好处将企业管理内容融入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达成共识之后,与会老师表示这些课程变化将给会计老师带来新的挑战,老师们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知才能跟上变化的节奏。
拓宽基础、关注职场综合素养
通过企业调研目前会计工作岗位学历要求大幅提高,中职学生就业会计岗位的空间被极大压缩,面对这一现状,中职会计专业需培养“宽基础、多方向”的应用型人才,使得学生在职场具备更强适应性。
于是,大家对课程设置既突出会计专业性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展开了探讨,经过一次次激烈的头脑风暴之后,专门化方向课程和选修课最后聚焦。培养学生的文书书写能力开设《财经文员实务》、适应连锁企业核算需求开设《连锁企业会计》,以及开设《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也都是项目组目前考虑的问题。
近2个半小时的讨论,大家已筋疲力尽,面对新出笼的课程体系还是止不住兴奋心情,因为这将是上海市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风向标,而对于我们项目组的成员来说面临着更加艰巨课程标准及教材编写任务,前路光明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付出。
在课程设置会议之后,洪李萍老师见缝插针地对我们工作室成员提出畅想明年工作室活动的任务。
课程设置对专业而言作用非同一般,在这个信息时代,会计岗位工作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名师培育工作室的成员要积极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与时俱进,精心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