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5日上午第二节,新进教师孟芳老师在162001班上了一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牛津上海版《高中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Reading,课题为“Surprises at the studio”。
这是一堂阅读教学课的第一课时,整堂课的设计分为导入、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四个部分。
在导入部分,孟老师通过“guess、brainstorm、survey、answer”等环节,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建立与文章相关的背景、地点、人物等要素以及词汇等知识储备,很自然地导入了课题,为接下来的阅读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读前阶段,通过PPT呈现图片和课题,让学生预测文章内容,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所设置的情景中。这是阅读教学通常所提倡的做法。
在读中阶段,首先进行阅读训练,要求学生运用已经熟悉的两种阅读法“skimming”和“scanning”,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和细节。接着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既增加了趣味性,又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故事的情节,为下一个练习作准备。然后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Read and think”部分Angela接受报社记者采访的回答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在读后阶段,孟老师对学生提了比较高的要求。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上台表演Angela获大奖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的问答情景,然后引导学生对青少年参加电视竞答节目是利或弊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使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和拓展。
对于在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安排采访和讨论之类要求较高的课堂活动,听课的老师们是有些争议的。指导老师认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恰好遵循了“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的原则。其一,采访问答由于已有之前的回答练习打基础,降低了难度,并非“高不可攀”。其二,中本班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如:采访活动中的男生可以不看任何材料却能流利地提问,说明他完全胜任扮演的记者角色。在讨论环节中,几名男生能各抒己见,他们较为流畅的英语表达也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不争的事实都证明了实施“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了“能走的走、能跑的跑、能飞的飞”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高中英语教材难度大,要上好不容易。这堂课真实自然,也有一些亮点,值得肯定。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时间的分配和个别环节的安排还不尽合理,导入部分用时过多,领读单词不应在课尾进行。细节方面未加注意,PPT中一张插图忽略了修改,让人以为是辩论题等。这些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我们期待孟老师下一次的公开课能带来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