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人民日报:素质教育是改革也是拯救
——让每个孩子都有枝可依
    作者:人民日报上海分社记者姜泓冰
    素质教育不仅是一次系统的改革,也是一种必要的拯救,让每个孩子都有一展所长的机会。

  唯分数论是教育界和全社会诟病已久的问题,但这个包袱要卸下来不容易。上海在低年级做了几年尝试后,决定从今年9月起在小学阶段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淡化具体分数,以ABCD或者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方式来评价学业水平。无独有偶,北京一些小学也开始实行低年级乐考。这一改革,无疑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其前景有待观察。

  学生评价是教育改革中的硬骨头,也是教育改革的难点。尽管全社会已经接受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这一理念,但怎么转轨还是焦点。拥抱素质教育不仅意味着理念的转变,还涉及学生的利益。上海之前,一些地方也试行过等第制,但很快就在家长的压力下逐渐被异化。教育部门和学校说得天花乱坠也没用,家长就担心一件事:现在不抓分数,以后中考、高考咋办?于是乎,等第制就变成了形式。比如,在A这一等级又衍生出A++A+A等区别,老师还会暗地里告诉家长A++相当于多少分。在变相的分数竞争下,家长只好给孩子报社会辅导班,甚至干脆转学。

  让素质教育占据上风,不能回避升学的压力,必须触及现行的考评制度。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探索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段招生录取模式,而不再仅仅把高中招生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让人看到了解开这个结的希望。

  换一个指挥棒,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不只关注冷冰冰的分,还注重探索成长的奥秘,无疑抓住了关键。但是,高中招生的考评,要真正变独木桥多元化,还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尤其是建设专业、完备的平台建设和监督机制。只有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孩子,才能捍卫他们的自由发展空间。无数经验告诉我们,许多改革与创新,不是毁于自身的不够成熟,而是在实际操作中被营私舞弊、形式主义所扭曲,最终失去人们的信任和支持。因此,考评制度的改革,还必须把配套制度做实、做细。比如,不能以加盖公章走过场,代替真正的社会实践;避免因挂上了升学功能而在兴趣、特长等记录上人为造假等。否则,一着不慎,都可能前功尽弃。

  当前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个环节互相牵制,单兵突进容易后继乏力。更何况,应试教育还具有巨大的惯性,高考指挥棒让分数的作用依然凸显,因此,从低年级开始的素质教育改革等不得也急不得,既要有逢山开路的勇气,更要有步步为营的耐心,从考评制度的改革打开缺口,逐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进而引导全社会育人观念的蜕变,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素质教育不仅是一次系统的改革,也是一种必要的拯救。有句话说得好,希望上天给笨孩子一个矮树枝。对这场改革而言,吐槽和指责无法解决问题,只有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枝可依,有一展所长的机会,我们才算尽到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