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7日,同学们早早地汇聚在上海图书馆的大门前,只为听由上海商业会计学校的财会教学部主任王莉萍的讲座,涨涨知识,更深层次的去理解“会计”。
讲座开始了,王老师PPT上的第一页就十分吸引我们——会计的前世今生。接下来老师生动且形象地用倒叙的方式从古至今地描述了各个时期的会计演变过程。
在原始社会,一般用四种方式:实物记事、绘画记事、结绳记事、刻器记事。老师用一个例子更加清晰地解释了在没有货币的古代人们如何发生买卖。张三打猎,打了四只兔子,但他却想吃羊,就用四只兔子换了一只羊。这就是古代最典型的以物换物。
到了夏朝时期,就出现了甲骨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在动物骨头上的字。以此来记事。夏之后的西周就开始出现用陶丸来记数,有了会计的一些雏形……
老师不仅讲了我国古代的,还更是深入地给我们讲解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等国家出现会计科目、会计官的过程。为了让讲座更有趣,更鲜活,老师还设置了有奖竞猜活动,刚抛下一颗橄榄枝,就收到了大家热情的响应,气氛一下达到最高点。在一个爷爷讲出正确且完整的回答后,第一个奖品便名花有主了,随着大家积极的发言,奖品渐渐派完……
大家其实清楚,奖品是次要,主要是想练练胆量,考察一下这个讲座听下来的效果,并可以及时给到讲讲座的人一个反馈。我以前觉得会计就是拨弄拨弄钱的人,当然的确干会计这行的人有个亲切的“昵称”:数豆子的人。但听了这个讲座过后才知道原来会计中也隐藏着大大的学问,悠久的历史。就像在最后阶段有个爷爷辈的提问者拿着话筒铿锵有力地说:“我希望珠算可以尽早被我国申报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要再被朝鲜抢了!”在老师告诉他已经申报成功后,爷爷的脸上笑容满面。是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东西靠的是传承,老祖宗的东西到了我们这代岂能断?
讲座听后,受益匪浅,但年龄尚幼,有些东西并不能完全听懂吃透,只求以后好好学习,传承文化,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