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育工作室第四协作小组导师及学员在上海市医药学校图书楼,参加大型教研活动,本次教研的主题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慕课、微课建设。我校名师朱玉萍校长,学员金咏梅、黄鸽、屠园园老师参加了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由上海市医药学校的王冬丽药剂培育工作室的王老师主持,她首先代表欢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赵老师、名师培育工作室第四协作组的导师和学员们。活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杨黎明教授主讲“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慕课、微课建设,第二部学员交流、互动,协作组组长总结,第三部分市教委领导讲话。
互联网+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成为新常态
杨教授指出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学生背着电脑去读书:书本进电脑、课件进电脑、作业进电脑、考试进电脑、问答进电脑。作为老师,我们准备好了吗?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学习将成为新常态,基于教师面对面的学习终将成为私人订制。传授变为指导、课后完成作业变为课前预先学习,讲授知识变为内化知识。教师要实现从传授到指导的转变,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必须改变教学习惯,必须提升指导能力。精心设计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慕课、微课,以及其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论坛提出的共同开发为全人类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即开放性教育资源OER。2005年西门斯基提出的知识是网络连接的,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即基于联结主义的CMOOC。2012年XMOOC慕课的产生,结合了前两者的优点,它的构成,一是20到3分钟的课程讲座视频,二是嵌入式课程测试与评估,三是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斯坦福大学教授创立的盈利性平台,6种语言功能,70多所世界名校加盟,500万个注册学生,已有5门课程的学分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官方认可。假如有50门课程被官方认可的话,大学的教学体制将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微课是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所产生的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微课观:教师精心设计的基于技术学习的学习资源,教育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首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职业教育的微课更关注技能点。杨教授给大家分享了由他牵头的《就业指导》的7个微课之一,名师和学员们被深深吸引。他还爆料:正在牵头与全国的十几所大专院校联合开发电子商务专业的微课,每门课程均开发约30个微课,有作业、拓展,答案。杨教授欢迎在场的老师加盟到他团队中来。
数字化+课堂,传统与数字教材的开发创造
杨教授就慕课、微课的建设与学员交流、互动。逸夫职校的许彦杰老师提问:社会上的教育机构开发的数字化课程一般都向会员或购买单位收取一定的费用,以维持数字化课程的运作与再开发,而体制内的教育系统开发的数字课程要么自己学校使用,要么无偿奉献,能否借鉴社会上的教育机构商业化操作,对开发的团队和运作有可持续的经济效益的支持?逸夫职校的董文良校长也提问:慕课、微课开发后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问题。
第四协作小组组长董文良校长对本次教研进行了总结:“杨教授系统地阐述了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信息化课堂的慕课、微课的开发创造。作为名师和学员,要思考:WHO、WHERE、WHAT三个问题,WHO,我在哪儿?我现有的基础如何?WHERE,我要到哪儿去?我的教学理念、思想怎样内化到课堂教学?我的专业特长能做到哪些事?WHAT,我怎么到达?怎样做成事,能走多远?”
董校长认为:基于信息化课堂的教材开发创造,我们可以做到:一是可以把教材编为纸本的学材,二是基于企业工作需要的数字教材,三是基于网络信息的教材。教材开发要基于数字化、基于课联网的技术与逻辑,要调动学生用多种感观参与教学,给学生多种学习的体验方式,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电子教材的开发创造过程中,还要懂得知识产权的保护。
接力棒+内化,信息化教学需领跑全国职教
上海教育技术装备处赵老师对本次名师培育工作室第四协作的联合教研活动予以了肯定,并对在场的名师和学员予以殷切希望。
跨工作室联合,重过程性与辐射性。第四协作小组共有9位名师,31位学员,跨工作室的联合是为了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本届的名师培育工作室由1年期延长至2年期,给予了工作室主持人与学员更好地发展的时间保障。在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上海的职业教育一直是领跑者。学员们要接过名师主持人的“接力棒”,将他们不遗余力地传授的知识与经验不断内化,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进取,在2年的学习过程中,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提升职业素养,成为一名具有引领性、辐射性的人才。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和信息化课堂教学等方面,也需要继续领跑全国职教。
牢记名师身份,强职业性与专业性。时刻牢记本届名师培育工作室的主旨,以“名师”的身份鞭策自我。珍惜机会,积极参与,学而致用。提高职业教育的忠诚度,以先进的思想理念引领,不断占领专业高地,增强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掌握专业建设的话语权。思考现有问题,满足工作需要。2年后,要对送出学校、名师培育工作室支持人以及自我,有一个完美的交代,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育人方式。“十三五”期间,提升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效能,再经过5年左右的实践,争取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中国特色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