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职教改革创示范 中职前景明且光
    作者:滁州日报

 明光市职业高级中学(滁州市机械工业学校),前身系明光市第二中学,1959年开办,1982年开设职业中专班,1995年独立设校,校名为明光市职业高级中学2005年,该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高;20126月,被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确定为第二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立项建设学校;20141月被滁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更名为滁州市机械工业学校。学校为安徽省滁州市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明光市产学研联盟牵头单位。2015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学校,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学校。

 领导关怀

 作为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确定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第二批立项建设单位,明光市职业高级中学于201264日启动示范校建设,即将于今年6月迎接省厅验收。此次示范校建设中,明光职高的机电技术及应用、电子技术及应用、会计3个专业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农机维修与服务被列为特色项目。

 示范校建设期间,明光职高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开展重点专业建设和特色项目建设,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全部281项任务指标,实现了预期目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得到了提升,对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发挥了带动作用。

 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共同编制教材,构建了以理实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核心技能+核心课程+项目模块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订单培养、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顶岗实习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格局。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施青蓝工程,通过教师出国研修,参加国培、省培和青年教师下企业活动,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新培养省专业带头人5名,骨干教师13名;参加省培6人、国培4人,出国学习考察1人,任务完成率100%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明光市浩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新型消防车技术研发中心。开设了3个冠名班,3订单式培养班,与明光市锐创电气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中厂,同时新增加了6个校外实训基地,新增12个校内实训室,任务完成率100%

 通过两年示范校建设,学校内涵明显提升,建立并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引进了第三方评价制度,与12所中职学校进行了示范交流,对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做细做深工作机制求完备

 围绕示范校建设工作,明光市政府成立了国家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市长担任组长,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工业园区管委会等九个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着力顶层设计和责任落实,全面推进示范校七大任务建设,明光市教育局成立了示范校建设指导组,明光职高则成立示范校项目建设办公室,组织项目实施,形成了多方联动机制。

 明光职高还制订《明光市职业高级中学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建立了双月报制度和年度审核制度,定期检查和评价制度,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制度,建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采集、信息上报、信息反馈制度,对项目实现全过程管理。

 为管好经费、全程监督,制订一系列经费管理细则,对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使用,统一核算,统收统支的管理模式,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项目实施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此外,项目建设监督小组还根据建设任务和计划进度拟定工作进程表,定期对项目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绩效评估与考核,确保项目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特色鲜明重点专业再升级

 示范校建设中,明光职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上重视创新、强化技能,三个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形成了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本区域机电行业相关企业的岗位需求及发展远景,整合原有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形成四个模块:基本素质模块、图形识绘模块、机械制造模块、电气技术模块。

 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形成了企业冠名、定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专业打破传统的学科性课程体系,构建以岗位需求、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模块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系列项目模块课程和教材。

 会计专业形成了工学结合,双证融通重实践,重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主干课程精品化,网络化。

 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上,明光职高注重校企融合,产、学、研一体。学校引入行业企业的评价模式及评价体系,联合行业企业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包括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校企之间实现三个融合,一个衔接,四个对接(即主干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内容相融合,实践教学标准与现行的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融合;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相衔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校企合作由建设前的6个,增至现在的13个。

 其中,机电专业与明光市浩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企业冠名办班,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评价,促进了校企互补融合。20136月,明光市浩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特种消防车研发中心,进行产品研发,并取得初步成果。

 20135月,电子专业利用明光市锐创电气有限公司投入的仪器设备和技术,共同创建校中厂进行生产型实训。

 会计专业则与农合行等单位合作,开展会计实务操作。

 目前学校拥有校内实训室89个,学生实训工位2916个;校外实训基地15个。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虑到明光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该校选择农机维修与服务作为特色项目。学校与明光市农机局和明光市同发农机公司合作成立了农机维修服务合作社和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明光市农机局批准我校成为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基地,建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示范维修中心。特色项目受益学生316人,两年来累计开设培训班9期,培训人数达860人,受到明光市农机部门和农民朋友的欢迎和好评。

 服务社会示范成果广辐射

 在整个示范校建设中,明光职高提升了学校总体办学水平,重点专业建设成果显著,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明显增强。

 明光职高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实训基地的优势,与企业签订了实训合作协议,也承担了为企业培训员工的任务,年培训社会各类人员3000人次以上。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革新解决工艺技术难题19项,参与新产品研发3项。

 该校数控专业教师自主开发研制的自动打码机已在工业园区部分企业推广使用。

 2012年,该校魏本峰老师牵头研发的精筛压力控制仪已投入使用,为企业解决了人工筛选不精准问题,提高了产品质量。

 2013年,多位教师与浩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18米履带式强臂破拆车和25米举高消防车。

 此外,学校面向社区开放学校资源,提供服务468人次,共承办明光市人社等部门各级各类社会培训23500人日,推荐学生到工业园区就业896人,承办了滁州市技能大赛5次,充分展示明光职高的示范辐射作用。

 明光职高的示范校建设也吸引了不少中职学校派人前来参观学习,学校与省内外职业院校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辐射作用明显增强,示范校建设期间共接待各级各类单位交流45次,上级领导来校考察22次。

 层楼更上如火如荼后示范

 继20148月,通过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省级验收之后,明光职高进入后示范建设进程,积极探索中职学校内涵建设,精益求精,层楼更上。

 明光职高为进一步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机电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三个专业于20141031日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联合举办2015“3+2”分段教育合作协议书》。学校与合肥师范学院、滁州学院“3+4”培养模式正在商谈中,具体实施方案已经起草,正在进行专家论证,即将实施。

 为了继续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校内涵,根据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申报,今年1月学校被批准为安徽省示范特色学校,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学校;机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电子技术及应用专业为省重点建设专业;数控技术应用、农机维修与服务为省重点建设实训基地;两个名师工作坊立项建设。

 20152016年度学校硬件投入也上新台阶:新建8873平方米的教学及培训楼项目土建工程已经完工,已进入内部装饰阶段;完成了运动场塑胶跑道铺设工程,新建了理化实验室,成功承办了2016年度明光市初中生体育加试和理科实验工作;新增校园监控探头40个,共199个,实现校园监控全覆盖,明光市教体局在我校投资新建了多媒体录播教室,已投入使用;各教学场所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75台套,已投入使用。

 20151月,明光职高承办了滁州市第八届技能大赛(电工电子类)。滁州市7所职业学校师生参加了比赛,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滁州市第八届技能大赛中,该校共有51名选手参赛,其中31名选手分别获得市一、二、三等奖。其中有三项比赛获滁州市一等奖、五项比赛获滁州市二等奖。

 明光职高还牵头建立以明光职高为主体,初中生源学校和工业园区企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充分利用集团的优势,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学校、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组建就业服务中心,引导毕业生到园区就业,为企业招工、学生就业搭建互动平台,缓解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为明光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