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八周的实训生活已经过去了两周。从刚开始对数控车工的懵懵懂懂到现在能够自己独立加工零件,这期间经历了很多,也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实训刚开始的那一周,我们基本上每天都在编程室里编写程序。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庆幸的,谁愿意在外面满头大汗地加工工件而不想在空调间里吹着空调,摆弄着键盘呢?但是,在编程室里编程远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轻松。我们第一周的主要任务就是熟悉数控仿真系统,并且能够在仿真中用自己的程序加工工件。起初,由于自己编写的程序多多少少会有些错误,我只能依靠老师和同学编写的程序加工工件。但是渐渐地发现总是依靠别人的程序是不行的,考试的时候不会有人帮你编程,编程迟早还是要靠自己。于是,开始尝试自己编写程序,果不其然,程序的错误率很高。每次编错一步,都要换工件重新来过。但是经过老师的细心教导,我们学会了看轨迹模拟,尝试着自己在程序中找错误、纠正错误。一周的练习,让我们渐渐能够自己编程了,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
前面的一周只是纸上谈兵,从第二周开始就是真刀真枪地实干了。原本以为数控车床和仿真相差无几,但是在看过了机床的操作面板后,发现还是有些区别的。机床操作起来并没有仿真那么简单,车错了也不能换个零件重新做,所以在操作的时候一定要胆大心细。经过师傅的简单演示后,我们开始机床的对刀练习。可千万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对刀,对刀的失误往往会造成零件的偏差甚至是撞刀。
练习的过程中,每台机床都是两人或三人合作合作,一组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有问题也可以请教老师。第二位学生开始对刀前别的同学已经把对刀之前的步骤做完了,刀也不用拆,只需要进行对刀就行了。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开始了第二天的对刀考试。考试时,每台机床都是一个人操作,没轮到的同学在编程室里编程。零件加工结束后,要把零件和刀拆了。这让有些同学顿时慌了手脚。由于没有其他同学的帮助以及自己对机床的生疏,别人花十多分钟就完成对刀,有些同学花了一个小时都没有做完。端面不是有个小凸点就是有个小圆柱,光是装个刀,车个端面就花了很长时间。
经过了第一次的教训,我们逐渐意识到加工工件要自己独立完成,不能老是依靠同一组的同学,这样只会让你的操作技术越来越生疏。但是我们的任务还远远没有结束,接下来就是车外圆和螺纹的练习。
很快,隔天的考试就开始了。考试时,和练习时一样先进行粗加工,半精加工,再修改磨耗。但是在测量的过程中,由于自己一时疏忽,导致加工出来的外圆比公差小了整整50多丝。询问过老师后才知道,自己在测量外圆时没有先用游标卡尺先进行估测,而是直接用千分尺进行测量,从而看错了尺寸,导致加工出一个劣质品。看来工件的测量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一点小失误就会造成工件的不合格。
要说这次的实训可真是“多灾多难”,但经过多次的失败与挫折,我们渐渐明白一个道理:想要做好一个工件,靠的不仅仅是熟练的加工技术,更要有善于发现错误的能力和一颗稳重的心。
现代制造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