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中午,石化工业学校经贸科信心班活动在北教三402举行。班主任通过播放央视法治在线的新闻视频,带领学生们关注了复旦投毒案林森浩死刑执行的新闻。林森浩的所做作为,不仅仅是关乎学生间相处的问题,更关系到法律的范畴,发人深省。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皑认为,同学之间为什么有这种相互的排斥和不兼容呢?既跟他的性格有关,也和他的认知有关,还和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有关。首先林森浩他在人格上或者说性格上就比较偏执,表现在他容易记仇,别人可能是一句玩笑的话,但是他在看的时候,更多的是看到了人家的不善良,这是在性格上的一个缺陷。
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在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在于人格的培养。学生心理上的一个问题,总体来看,情商的培养远远低于智商的培养,简单来说,你可能学习成绩很好,你适应A环境,比如说林森浩,但是你未必因为你学习好就适应B环境,比如说与人交往。情商高就在于既能够适应A还能够适应B,而这一点是需要后天的培养的,而且是从小到大的培养。
林森浩在临刑前反思,对生命应敬畏,对人生应负责。从法律意义上来讲,执行意味着案件画上了句号,但是两年多的时间里,复旦投毒案对人心的反复激荡即使在案件尘埃落定之后,它对于人生、责任、教育、人格形成的警示意义并未停止。
看完视频后,同学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对此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尊重他人的生命,不触碰法律底线,不止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