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主题教育
大众工业:青春热血,弘扬中华文化
——记综合教育系“空竹”训练
    作者:综合教育系

                     

细绳翻飞,红球萦绕:这就是每周四中午都能看到的场景——综合教育系的特色活动“抖空竹”。

枯木青苔留,石板荡回声

空竹最早是由汉族民间游戏用具陀螺”演变而来的。陀螺是远古时代就出现的玩具,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常州圩墩遗址中,就出土了木陀螺。而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中出土了陶陀螺。后来,为延长陀螺的旋转时间,人们改用鞭子抽击这些木制或陶制陀螺,再后来,改用竹制陀螺,并在上面开口利用空气冲击发出哨声,即“鸣声陀螺”,然后“鸣声陀螺”渐渐有了“空竹”的别称。不过由于历史文献中有关空竹的资料很少,其起源之说还存有很大争议:一说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它的历史至少有1700年。

竹韵破长空,万里世纪梦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520日,“抖空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最近20年来“抖空竹”的技巧不断创新,其表现形式及内容也紧贴生活。仅以春节玩空竹为主题,就创作出许多不同意境不同格调的节目来:北京杂技团的《玩空竹的小妞妞》,再现了北京民间小姑娘玩空竹时爽朗、活泼、顽皮、幽默的个性;南京杂技团的《裙钗嬉春·抖空竹》则表现了宫廷少女抖空竹时的幽雅情致;中国杂技团的《抖空竹》则在翻越抛接上争强斗胜……一个小小玩具,即使只在春节娱乐中,也能玩出千姿百态,折射出中国民俗的丰富多彩。

人文历史盛,传承继千年

“抖空竹”不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也是一种优美的艺术表演,极具观赏性。早在我校去年的元旦演出中,综合部的学生就上台表演过,获得不少赞叹。

不过这也离不开三位老人辛勤的教导,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她们虽已过了花甲年纪,依然热情不减当年,每个人都用心地讲解,用心示范。而我们同学则用心地听,用心地练。从基础动作开始,一步一步扎实训练,再从新花式一次一次地反复练习。每次在旁观看的同学都一脸的心惊,但是已经熟练的同学却习以为常、一脸平静。他们精准的完成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练习,并且不断地挑战难度,对他们来说,这是值得骄傲自傲的事。

 “空竹”这一中华文化,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其存续的文化空间面临萎缩,因此,我们有必要保护传承,期待更多的爱好者加入“抖空竹”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