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是一所远近闻名的专科医院,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病患。因为近视,我也曾经到汾阳视听验光配镜。而现在的我作为一名眼视光专业的学生,在这里进行工学交替实践,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操作当中,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
当我们来到加工部的第一天,就跟着各自的老师学习各种仪器的使用。由于是一年级的新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很少,所以对这些仪器的了解相当有限。当听完老师的讲解后。我也进行了简单的操作,便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起先,我们对机器的使用并不熟练,每一个动作都十分生疏,所以怠慢了加工的节奏,老师并没有因此而责怪我们,而是打趣的说:“在加工部待两个月,开学之后,你的速度肯定比你老师还要快。”听了老师的安慰,我们也渐渐放下心里的压力,更加认真地加工好每一副眼镜。经过两个双休日的磨合,锻炼,带教我们的老师根据我们掌握的加工水平,把我们安排在加工步骤的尾端环节——装配。我负责将他割好成型的镜片安装到镜架上。这看似缺少技术含量的工作却让我磕磕绊绊,受挫连连。一次他给了我一批需要安装镜片的金属框架镜架,我把眼镜和螺丝刀拿在手里,小心翼翼地拧下和按上螺丝,却因为螺丝实在太小,多次被螺丝刀戳到手指或者弄丢了螺丝。老师见状。立马纠正了我的姿势。告诉我要把眼镜的铰链部位放在桌面边缘处借力,就这样能减少螺丝刀误伤自己手指的概率和螺丝丢失率。在老师的不断细心指导下,我改正了很多操作上的不规范。没几天,我就成了老师的得力小助手。
在暑假开始的适应期里,我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机器,因此老师把我从加工链的末端提升到了相对更重要的前沿——扫描上盘。我需要将镜架放入扫描仪扫描镜圈形状,并输入瞳距等相关数据,然后把吸盘安装到镜片上,交给老师进行下一个步骤——割边。因为扫描的精确性和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了眼镜最终合格率,所以我在岗位上感觉到肩上的责任又重了几分。暑假中,来医院验光配镜的人也越来越多。需要加工的眼镜和加工好的成品眼镜被不断地送进送出。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上班的辛苦。
在应对这样巨大的工作量时,我们这些新手不可避免的会犯错误,其中轴位和瞳距是错误率的“重灾区”在一次次的成品眼镜被检验区的老师“打道回府”在老师一次次的填写报损单后,我们也学会了提高工作速度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正确率。细心与耐心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必备品,让每一幅从我们手里交到配戴者手里的眼镜都能让他们带着舒适又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是我们的基本职责。虽然目前我只是加工这条流水线上的一个“小小螺丝钉”但是我有信心在老师的调教和培训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总有一天能独当一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加工员。
这里是我们的第二课堂,即使没有黑板没有讲台,没有书本,我们依旧可以学习,不仅学到了教科书里没有的知识,也从中体验了工作的艰辛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