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丹桂飘香。9月27日,我校的俞燕婷、周峰和杨丽华三位小记者在潘松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嘉定区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来参加由上海海派瓷刻艺术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程佩初老师主讲的瓷刻讲座。本次活动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成才与就业•职campus》杂志组织,全市各个职校的小记者们一起参加了当天的讲座,共同经历了一次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
为了让中华优秀文化浸润中职生的人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2014年,上海首批评选出5个中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他们分别是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的民族音乐文化,上海商贸旅游学校的博雅茶韵,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的戏曲表演艺术,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的工艺美术,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的中国舞。这5个基地将学校的专业特色与民族文化元素有机融合,润物细无声,让中职校学生们不仅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教育基地的传承者,更成为受益者,树立了中职校园文化的标杆各个基地也常常适时举行各种形式的讲座和展示活动,备受社会各界的瞩目和好评。本次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的瓷刻艺术的讲座便是其中之一,受到了包括我校在内的广大中职生的追捧,作为上海中职生自己的《成才与就业•职campus》杂志社也闻风而动,应时顺势组织了各个职校的小记者们一起参与了当天的活动。
下午1:00整,同学们来到了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的美术工作室。程佩初老师站在教室的最前方,他的外貌如媒体上所看到的一样,十分的和蔼,看起来是一位慈祥安静的老人。但是课堂开始后,程老便开始散发出了活力,十分热情地开始与同学们讲解起了瓷刻艺术的历史由来:瓷刻,顾名思义,就是在质地坚脆、表面光洁的瓷面上,用特制的合金工具,在瓶、盆、盘、碗、盂的表面刻凿出各种山水、花卉、人物、书法等作品,素有“观有笔墨,触有手感”的中国特种工艺品之称,是我国传统文化里的一块瑰宝。中国瓷器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传承创新的工艺美术发展史。景德镇珠山道人创造出了瓷刻,是一个流于民间的传说。景德镇作为明、清两代我国的制瓷中心,特别是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瓷艺的进一步发展,宫廷造办处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用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釉的瓷器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再低温烘烤,制造出了专供帝王和赏赐宫廷贵人赏玩的粉彩、五彩、珐琅彩等釉上彩的高级瓷器。宫廷釉上彩瓷器,对民间也起到了指导作用。至乾隆末年,乾隆皇帝意识到瓷器装饰过于格式化,并斥之为“俗样”、“俗式”。因而,提出了瓷器要出“新样”的旨意。正是为了按照乾隆皇帝瓷器出“新样”的旨意,文人墨客们在优质素胎瓷器上,用金刚笔绘画篆刻,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品——瓷刻,由此再现了被人称颂的“刻纹白陶”艺术。白色陶器本来素雅大方,而刻纹白陶更精致优美。白陶的可爱和尊贵,在于它的造型美和它的数量不多。自商代以后,白陶就没有再登场,它的销声匿迹,却引出了瓷器的辉煌。瓷器经历了3000多年历程,到了清代末叶,才有人把刻纹白陶和刻瓷及印花艺术,提高到了素胎瓷器上,从而出现了清末瓷刻艺术作品。为了不让这一中华传统的艺术瑰宝再沉沦失传,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在上海海派瓷刻艺术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程佩初老师的带领下,扛起了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的旗帜。同学们一个个都听得津津有味,内心也不由自主迸发出对程老的崇敬之情。
在介绍完瓷刻的历史之后,程老又亲手辅导同学们现场制作瓷刻作品。他首先拿出了各种雕刻工具,开始讲解瓷刻的制作工艺和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同学们也饶有兴致地拿起了桌上的工具开始有模有样地学起来。最初同学们好像都还有那么一点点的胆怯,只听见零零散散的锤子敲击刻刀的声音。程老师见状便开始鼓励起大家,表示很高兴有那么多的年轻人能够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并且也非常乐意能够看到同学们大胆的去尝试。在程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同学们也都一个个渐入佳境,开始大胆创作起来。不一会儿,整间教室便充满了乒乒乓乓的工具敲击声。同学们聚精会神的神情也打动了程老,程老的脸上也绽放出了喜悦的神色。
最后,同学们都完成了自己用心制作的作品。虽然大家制作的都还不是很完美,甚至还很拙陋,但是因为是第一次,又是自己辛苦的劳动结晶,同学们内心还是洋溢着无尽的喜悦。程老也对同学们的表现很是赞赏,并建议大家和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凝固这难忘的瞬间。于是,一张张寄托着民族传统文化瓷刻工艺未来和希望的程老、同学与瓷刻作品的合影照并新鲜出炉了。
短暂的4个小时活动很快在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老师们的瓷刻精品展中落下了帷幕,现场的每一个人都觉得意犹未尽,恋恋不舍。这大概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就是瓷刻艺术的魅力所在吧。通过这次的讲座和现场体验活动,同学们不仅了解了瓷器雕刻艺术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更是在自己亲手雕刻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这项艺术独特的魅力带给心灵强有力的震撼,更加热爱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也更坚定了将来献身传统文化,让瓷刻等民间艺术瑰宝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的决心!
俞燕婷、周峰和杨丽华联合供稿,潘松老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