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九月起对新生进行文化基础课考试
    作者:解放日报 龚洁芸 彭德倩

这是一所中职校汽修班一堂普通的数学课,薛立明正在给学生讲解对数函数的图像:板书密密麻麻,老师讲得辛苦,但学生们却似懂非懂。薛老师感觉课“很难上”:“职校学生的文化水平相差比较大,一堂课下来,真正能接受的学生并不多。”

从今年9月起,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将对新生试行学业水平评价实施办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在内的4门公共基础课程将进行合格性考试,并成为评价职校学生水平的重要依据。

在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加大文化基础课的比重和考核力度,是为了增强职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但是另一方面,不少职校校长存在这样的困惑: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职校,文化基础课和技能专业课该如何分配比重?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文化基础课又该怎么上?

职与教可因材施教

职业教育该重技能还是文化基础课,这是职业教育业内人士一直争论的难题。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校长陈耀认为,技能和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缺一不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过,他也认为:“如何把握好职业教育‘职’和‘教’的比重,是需要智慧的。”

和普通高中学生不同,中职校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很大。就拿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为例,学生中考成绩从100多分到500多分不等,而在一般的普通高中,中考成绩的差距在50分以内。

差距,给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带来了难题。“如果使用同一教材,大多数学生跟不上,也有一小部分优秀学生吃不饱。”陈耀说,而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不少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希望能通过中职校的学习,未来进入高职甚至本科深造。对于有这样目标的学生而言,文化基础课非常重要。但大部分学生和家长目的性很明确:希望能从职校里学会一技之长,未来立足于社会。所以,他建议,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未来不同的目标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强弱不一的表现,可以分层分类制定内容和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徐国庆也毫不讳言:“从生源情况来看,目前进入职校的学生,学科测试成绩普遍不高,这就更需要不同的文化课标准,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构建框架。”

文化课可以多元化

徐国庆认为,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程的改革方向应是多元的,即在满足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基本线上,根据不同行业技术领域、不同职教培养机制的需求,设定文化课标准。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朱建柳建议,职校的文化课,可以更有特色些,关键是认清培养目标,“在教学安排上应该和专业对接起来,为学习技术专业课提供扎实的基础。”她认为,目前,职业教育中有中职、高职、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等路径,学生学习时间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培养方向有所差别,更不用提各专业的工作领域不同,都要按需对待。

重文化并非轻技能

在采访中,不少职校校长谈到,职业教育重视基础文化课程被解读成了重学历、轻技能。一家大型制造业国企人事负责人直言不讳对于文凭的重视:“就算是技术工种,学历也是第一位的,大专以上是硬条件,接下来再看文化成绩和言行举止。”至于基础专业技能,他表示:“除非特别出色的,一般而言,录用了之后都还是要现学的。”

徐国庆直言,改变重文凭、轻技能,还需要在招生机制上的突破。

上海高招新政明确,上海将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录取制度。2017年起,在本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中,高中生应参加报考学校组织的职业适应性测试。专科高职院校依据学业考成绩、职业适应性测试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徐国庆说,新政施行的关键,在于职业适应性测试、操作技能测试需更加科学。若出现过于简单、走过场等情况,可能降低选拔性,违背将测试加入招生权重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