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浇开“民族花”
——上海市优秀班主任 上海市曹杨职校李鹏辉事迹介绍
随着中职校的联合办学的推进,在上海市曹杨职校出现了来自云南由多民族学生组成的班级,李鹏辉老师就是这样班级的班主任,班级由29名学生组成,其中:傣族2人(6.8%),土家族1人(3.4%),哈尼族6人(20.7%),彝族12人(41.4%),汉族8人(27.6%),然而,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不配合学校的教育,出现与老师不合作,与学生打群架的现象,造成严重后果,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如不及时解决可能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甚至会导致民族问题。
调查研究,正确归因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面对学生经常打群架现象,李老师发现一些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甚至班级干部也会参与其中,认为这可能不是一般的违纪现象,背后可能有更深层的原因,于是李鹏辉老师进行了耐心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一次与赵老三同学的聊天时,李老师找到了答案。
李老师:老三啊!这段时间想家了吧!家里有哪些亲人呀?
赵老三:很想家的,家里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
李老师:哦!如此看来你应该叫“赵老四”才对呀,为什么叫“赵老三”呢?
赵老三:老师,这只是我们的姓名而已,和序号没有关系,我爷爷姓“8”,名字叫“88”(八十八),爸爸姓何,哥哥姓张,两个姐姐姓何,我的原名叫“36”(三十六),怕被人取笑,来上海之前改为“赵老三”。
李老师:你们是一家人吗?
赵老三:是的,我们确实是一家人。
此时李老师惊呆了,他知道彝族人有以动物、植物取名的习俗,但用数字给人取名还第一次听到,李老师此时陷入了沉思中,少数民族和汉族仅仅在取名的习惯上就有如此大的差距,可想而知,现实生活中不同民族同学之间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的差异会比想象中大得多呀!经过认真调查分析,李老师认为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各民族学生间产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抓住根本,制定目标
为了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文化认同,李老师创建了主题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班级文化,引导学生实现文化认同,李老师为班级建设设定目标为:“容”、“荣”、“融”,具体含义如下:
“容”:相互包容,彼此尊重。
“荣”:知荣明耻,建构价值。
“融”:民族团结,文化认同。。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班级的“六荣六耻”,引导学生发展。即:以自强不息为荣,以自暴自弃为耻;以为班争光为荣,以损害班级为耻;以钻研技能为荣,以懒惰无为为耻;以勤工俭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自私自利为耻;以知礼感恩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
春风化雨,共铸梦想
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李老师选择了三条途径,循序渐进,春风化雨般的解决了同学间的“文化认同危机”。
途径一:倡导“相互包容,彼此尊重”的处事观。
为了实现目标“容”,倡议各民族学生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前提下,要多多包容,相互礼让,处理问题时也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宽容对方,体谅对方,实现相互包容,彼此尊重。
在拍摄班级集体照片时,由于特殊情况,临时调整了拍摄顺序,于是班级学生产生了误会,认为受到了歧视,有8名学生离开了照相现场,拒绝拍照,学校领导及老师坐在位子上,足足等了一刻钟,救场如救火,李鹏辉老师急忙找到同学后并劝说他们把照片拍好,此时李老师虽然很尴尬,但也很冷静,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激化矛盾,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此事需要谨慎处理,那一天,他没有批评这些学生。
李老师与学生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沟通,最终他认为解决此事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通过一堂《包容他人,赢得自尊》的主题教育课,来引导学生要彼此尊重,包容待人,这堂课学校领导及部分老师也被邀请到了现场。
在主题教育课上,通过对王校长进行现场采访,得知王校长和老师们参加我们班级拍照时,已经在烈日下拍摄了两个多小时,此时李老师话锋一转说:王校长和老师们在烈日下拍摄了两个多小时,早已疲惫了,但依然满面笑容的和我们一起拍照,充分说明了老师们对学生的包容与尊重,现在大家换位想一下,如果我们是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做?同学们通过角色变换的体验,感受到自己的傲慢、急燥的行为错了,李老师巧用心理学中的“角色变换”技术,产生了春风化雨的效果,学生们纷纷主动向老师道歉,并真诚的讲道:“我们虽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你们却是我们最尊敬的老师”。
途径二:构建 “尊重风俗,尊师爱生,”的师生情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为促进文化认同顺利实现,李老师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他认为要使同学间相互认同,班主任应首当其冲的认同学生,李老师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师生情的。
第一、关心学生,以爱育爱。
云南的学生来到上海,在生活上有很多的不便,李老师尽己所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上海生活,云南学生喜欢吃辣味的饭菜,上海的饭菜不合他们的口味,李老师就买来辣椒食品送给他们;在“五一”及“十一”小长假期间,李老师放弃休息,带领学生去外滩游玩,让学生尽快了解上海,融入上海,在节日里李老师为学生送粽子、水饺、汤圆、月饼、饮料等,与同学们一起欢度彝族的佳节,缓解他们的思乡之情;当学生生病的时候,不管风里、雨里还是夜里,李老师都会带他们去医院就医,细心呵护,直到病好为止,李老师与学生结成帮困对子,减轻他们在上海学习生活上的经济压力,使他们感受师爱的温暖。
第二、尊重风俗,以情励志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李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到哈尼族等少数民族都有把树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崇拜的习惯,于是李老师在与赵老三聊天时,断章取义的讲道,你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有保护树木的意识,这种理念在今天看来该有多么的先进呀!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呀!就是这么一句平常的话,居然触动了赵老三的心弦,赵老三噙满泪水的双眼迸发出一道闪亮的光芒,那是真诚、荣耀、骄傲、感激、交织在一起的目光,是灵魂深处最崇高的敬礼,从此李老师成了同学们心中崇敬的人。
途径三:实现“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的校园梦
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对本民族的文化倍感自豪,渴望这些文化瑰宝能在校园里传播,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李老师利用校园载体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李老师采取了两个步骤实现“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的校园梦:
第一步:鼓励学生走上校园舞台,展示民族风采。
在实现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李老师充分利用校园活动资源,抓住校园热点,鼓励他们勇敢地走上校园舞台,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促进各民族学生在相互尊重民族传统礼仪习俗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认同。
“美育节”是学校学生最为瞩目的综合性校园盛大活动,是学生间文化交流的有利契机, 李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文艺汇演中,学生创作的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长街宴》获得比赛的第一名,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赞扬与掌声。
“体育节”是师生关注的又一焦点,李老师与同学们编演的民族舞蹈“花腰大团乐”,在体育节的开幕式上赢得师生及来宾们的贺彩,荣获第一名。
第二步:成立“彝家情”社团,促进文化认同。
李老师鼓励学生成立了“彝家情”社团,在全校范围内招募社员,学生们纷纷前来报名,由各民族学生组成的“彝家情”社团一时间成为学校最红火的社团,经常举办具有民族风情的演出活动,也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对外交流的演出活动,深受全校学生的喜欢。
李老师用智慧与爱心解决了“文化认同危机”,在校园里浇开了鲜艳的民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