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家校沟通,催生班主任管理内涵水平提升
——2013年大众工业学校新任班主任系列培训(二)
为进一步增强新任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升班主任在家校沟通及家访方面的业务水平,10月18日下午13:00,大众工业学校2013年新任班主任培训在406会议室召开,本期培训邀请综合教学部副主任周晓健老师担任主讲教师。
学生处老师在培训开始前的发言中介绍到,周晓健老师是一位在班级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班主任,在带班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和情感转化,拉近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同感,继而顺利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班级管理。家校沟通历来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得到家长们的理解、支持,无疑为自己教育理念的实施赢得了一股强大的外力。因此,了解、学习家校沟通的必要性以及家访的注意事项就显得十分重要。
家校沟通,架起一座交流互动的“桥梁”
周晓健老师首先谈到家校沟通的必要性,她指出,就学生的身心成长来说,学校和家庭可能会在某些观念、方式和内容上有所冲突,这需要二者之间相互沟通、理解与支持。只有家校合力,才可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成长。老师及时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不仅可以让家长放心和安心,而且还能促使家长在教育观念与方法上与学校达成一致,家长对教师的高度认同感反过来可以增强老师本身的自信心,促进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
周晓健谈及自身的理解时讲到:“通过沟通,尽可能消除家长对我校某些负面印象和偏见,使家长能安心、放心地把孩子放到我校进行教育。不失时机地介绍我校半军事化和全员管理的教育理念,还能增强家长的认同感,有了家长的支持和肯定,能有效帮助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随后,她详细介绍了家校沟通的主要形式,包括家长会,电话联系,请家长到学校面谈,短信互动,家访等。每介绍一种方式,周晓健都会配合讲解该方式的优缺点,比如家长会涉及面广,但针对性不强;电话联系比较方便快捷;请家长到学校面谈,由于谈话地点特殊,无法真正做到促膝交流,偶尔为之较好;短信在某些特定时期,往往能达到不可思议的效果;家访可以使家长、学生倍感温暖、感动等。
为家访把脉,为沟通献策
培训过程中,周晓健着重针对家访展开。家访包括初访、细纺、重访、特访四种形式。无论是何种家访,都要遵循“适时性”、“平等性”、“中立性”、“鼓励性”和“指导性”原则。
在家访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家访的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被家访的学生要有很深的了解,不至于在家访的过程中手足无措,使家长产生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太少,家访只是形式而已的想法。另外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谈什么,怎样谈,如何针对心态层次不同的家长进行交谈。
其次,要尊重学生,把握“褒多贬少”的原则,尽可能多地挖掘学生身上的亮点,特别是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家长已经听了太多关于孩子负面的信息,如果班主任能学生的优点出发,可以比较容易地打开家访局面,使家长体会到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向家长汇报时要挖掘他们在学校的点滴的进步,不要当面告状,不能把家访当作告状的机会,特别不能当着学生的面向家长数落学生,否则会导致学生对班主任家访的严重抵触情绪。
再次,家访中的语气要亲切。家访中偶尔会遇到极个别素质较低的家长。他们娇惯子女,放任自流,甚至对老师蛮不讲理。教师去家访,首先是客人的身份,不可针尖对锋芒,发生口角,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谈话要言简意赅,话不投机就适时告辞。
最后,遇到家长送礼的情况,老师应要婉言谢绝,若实在难以回绝接受了礼物,则要找机会还礼。
班主任的生命力在于“关注”、“关爱”、“关心”
周晓健老师罗列了家访对象的几种常见类型,包括科学民主型,放任自流型,溺爱放纵型,粗暴严厉型,经济杠杆型,单亲关系型。
结合自己15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周晓健谈了几个亲身经历的典型案例。其中一例是一位有多动症的学生,上课时容易走神,喜欢插话,爱做小动作,但很聪明;他的家庭背景也比较特殊,幼年父母离异,随父生活;表现的主要问题是爷爷奶奶宠爱,初中阶段被老师列为差生,不受关注。周晓健的应对措施有二,其一:把教室位置调到第一排,便于随时关注。如上课多请他回答问题,防止其注意力分散;其二,也是最为重要的环境:家访,通过家访,周晓健发现存在的几个问题,奶奶特别宠爱这个孩子,并且占据家中主导权,导致孩子有恋母情结。找到问题症结后,周晓健经常与其谈心,了解其思想动态,因其从小缺乏母爱,平时尽可能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增强孩子对我的信任感。最终,该生成功考取了本科。
最后总结发言中,周晓健谈到,班主任的生命力在于“关注”、“关爱”、“关心”,把自己的心放在家长的心中,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及,注重“启发”和“指导”。当一位老师在用心做事时,包括学生与家长都能深切感受到,最终,家长感激班主任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校之间形成合力,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学生处
2013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