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学生,我用“ABCD”法则
城市科技学校数控部班主任翟远
百度百科有曰:“ABC是拉丁字母的前三个,用来指一般常识或浅显的道理,有时也用做书名,通常也指一段事情的开始。”本人则给其后加了一个字母“D”,以求变通,更加注以全新的内涵注解,我也学样儿,人云亦云一回吧。由于今年新带了一个班(数控技术专业部:模具2班),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怎样做好‘班主任’”。已经一学期过去了,以便总结提高,现从“丈量学生,我用‘ABCD’法则”为出发点,将从以下四方面展开逐一论术如下:
A法则:以什么“心态”去看学生。
——是“功利心”还是是“良知”?
今天,到底该怎样做班主任?功利心还是良知? 有人说:“如果教育总是在太心急的情况下进行,永远在赶超,永远‘更高更快更强’地追赶,反而会损失更多。教育如果盲目追赶速度,损失的可能是高度、深度,甚至是温度。学生不是筹码,班主任不能一直以竞争、竞技的心态面对学生,甚至期待学生能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范围的认同。”
知道做事应有底线是对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懂得爱与被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班主任,似乎更应该“慢工细活”地教育学生,而不是“大火爆炒”。选择给学生反省足够空间,平等地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做选择,从而体现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这才是最真,也是值得我践行的教师职业准则。
更何况,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学生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关键是找到发挥学生装才华的机会。“非让学生努力地获得社会功利化的认可并不能称为成功,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而且,真正成为某些领域创新拔尖人才的,一定是在轻松的工作状态中的灵感闪现。”
B法则:以什么“价值观”去看学生。
——是“真、善、美”评价法则吗?
成长,有没有起点?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命题出发。这正响应了当前社会所追求的“你幸福了吗?”的社会追问。这才能在真正的意义上体现“真善美”的价值取向。 谁是好学生?在这个人人被裹挟着,主动或是被动地追求卓越的时代。“强调自我满足”是当前社会的价值误区。忽略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目前教育的最大失误。与成人相比,未成年人的脆弱是最大弱点,身体没有长成,能力不足,心理承受力较差,行为习惯没有养成,辨别是非能力不完善,这些都需要班主任正确的呵护。而今天,学生的生理、精神健康应得到重视,我们要从尊重生命的角度来对待学生。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正确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评价应该围绕学生转。评价体系不能是拿着标尺丈量学生是否合格,让学生围绕着评价转。在班主任的教育观中应体现“真善美”的价值导向:“生理精神健康,人品优秀、有人格魅力,人气指数高,最后才是学习成绩。”
健康是一切的基础。人一辈子可以不做学问,但走到哪里都要做人,所以我把人品放在第一位,实际上,学生养成慈爱、勤劳、诚实、坚韧不拔的性格,哪怕学习成绩不好,将来也会有充实幸福的人生。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如果班主任在班级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康的学生,他的内心积极向上,不冷漠,不消极,遇到挫折和困难会苦中作乐,这就是好学生。人气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身边人的贡献,一个学生,如果心中没有他人,没有朋友,成绩再突出,也不是好学生,懂得关心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喜欢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情商高的学生更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懂礼貌,有较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最后才是才能,才华横溢,方能突显“为学”之美。但是,学习成绩只是才能中的一部分。
学生按照自己内在的节律起舞。和班级学生相处,尊重天性,和着节律在点滴生活细节间,告诉学生生活、学习的种种道理。请相信“学生是有知即行的”。智慧源自于平和、安静。“宁静的心田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所以,班主任,请让学生以自已的节奏安静地成长,做他们自己星云世界的水手吧。”
班主任承担着诱发和唤醒学生潜能的任务,创造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展示其智能状况,从而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也要对学生的提升发展拥有一种期待;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按着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人至少有八种智能,而且发展不均衡,有强也有弱,所以评价方式也不一定采取单一维度的标准,应有多元取向。
C法则:以什么“身份”去看学生。
——是朋友?还是心灵导师?
美国现代著名的修辞学大师伯克认为:“你要说服一个人,只有用他那样的语言说话,使用相同的方法,使你的手势、语调、须序、形象、态度、思想与他的不无二致,你才能说服他。”他认为劝说来源于同一,同一既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如果班主任能以如些胸怀看等待学生,经营班级。那么班级学生才能“亲其道,而信其师,更能爱上这个班级体。
当快乐、尊重、宽容成为班级的氛围特质时,学校也成为学生们最向往的地方,老师成为孩子们最好的朋友,“同学们,再见啦!”,反倒成为他们最不愿意听到的字眼。不一样的氛围得到了学生们截然不同的评价,也从学生这个最重要的角度为学校的班主任划下了丈量的标尺。
日本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教授将家庭中父亲的角色作用命名为“父性原理”,将母亲的角色作用命名为“母性原理”,认为家庭中必须明确父性和母性各自分担的性别角色。所谓“父性原理”是指无论多么可爱的孩子,如果做了违背社会准则或家规的事,当父亲的会毫不留情的训斥孩子,或采取一些强制手段对待孩子。而“母性原理”则恰恰相反,无论自己的孩子怎样,即使无恶不作,当母亲的都会疼爱、包庇或袒护孩子。由此看来,“父性原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好像是“切断的机能”,而“母性原理”好像是“包容的机能”。家中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唱“红脸”的,有唱“白脸”的。而“父性原理”和“母性原理”如果不协调,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班主任也要学会灵活应用这一原理,在班级中班主任既是学生的“父亲”又是学生的“母亲”。要伴演好这一双角色,发挥好合理正确的作用。
D法则:以什么“方式”去看学生。
——是事业式?是从普遍规律出发吗?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四条:人格+知识+能力+健康=贡献+财富。人格是人才的核心,也是班主任在班级进行教育的核心。
《班主任》杂志创刊人王宝祥则认为,社会的发展趋势必然从“学历社会”进入“学历+能力社会”,最终走向“能力社会”。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李子勋开出的“药方”是——保持未来取向、未知态度。所谓未知,就是在学生成长方面没有人是专家,因为没有人知道未来的社会,比如三四十年以后的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然也就无从知道自己的学生是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所以,班主任应保持未知态度。在这种心态下,班主任才能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老师的需要。心理学强调的就是在不同社会现实中长大的人,其所看到的社会现实肯定不同。既然不知道未来将会怎样,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班主任要保持自己处在一个未知的情况下。只要保持一个对未来取向的思考,想到未来是不确定的,学生是为未来准备的。
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说过:“人类最深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班主任不要吝啬对学生的欣赏,即使批评教育,也别忘记应有的欣赏。欣赏是一种认可,是班主任对学生的一种积极的评判,学生都有一种希望自己价值得到人们积极认可的心态,班主任满足他们这一心理,就能使之获得巨大的内驱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应。因为“习得性无助行为”告诉我们:“即反复的失败可以使人消极。成功的体验将会促发一个人永远向上。一个人的成功经历越多,他的期望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帮助学生成功是教师的义务,获得成功是每个学生的权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因为他们常常是在一次次的犯错误、一次次修正中渐渐长大,不断走向成熟的。信任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信任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信任是一种教育的民主。信任可以促进误入歧途的人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然后幡然悔悟,痛改前非。
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于用外在的技术指标评价班级。用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评价体系评判班级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好班级必须是学生心理驿站的场所、有吸收引力的集体,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占有比较丰富的空间,只有内心丰富,学生才会爱上班级、爱上学校,更会爱上学习,而这才是学校班级的教育使命。
在忽略了教育常识与规律的理念引导下,班级良好的集体氛围的营建只是空谈。笔者以为脱离了“ABCD”法则的引航,也难以成就幸福成人的宗旨。还原被曲解的教育使命,让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是好班级养成过程中自上而下、必不可少的价值导向。而在正确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努力实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