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毕业班就业工作的探讨
上海市商业学校
08年3月23号,青年报上有这样一则报道,卢湾区环卫局25年来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聘30名马路清扫工,条件:中专以上学历,本市户口,会标准的普通话,会英语。待遇:面试合格后,第一年实习期,月薪1500元,年终奖3000元,缴三金。第二年进编制,月薪1800元,年终奖6000元,缴四金。如第二年表现好,可以转岗到技术性岗位(汽车驾驶员、汽车修理工),甚至可以进入管理岗位。结果受到了50位本地中专生的青睐。
我马上感到这是一篇很好的教材,可以结合这个事例与同学们展开讨论。
读完这篇报道,我向同学提了三个问题:一,对这则招聘信息你怎么着?二,如果有此机会,你会去应聘吗?三,你能否经受得住二年的考验期?
同学们简直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扫垃圾我是不去的,太丢人了,万一被亲戚和熟人看见怎么办?”,“太苦了,冬天冷,夏天热,38度的高温天也要做,人晒得墨墨黑;大冷天,早上5点就要上班,爬得起咯;”
有同学表示:“机会是不错,但我不会去,因为扫马路太丢脸了,我们是独生子女,吃不起这个苦,二年肯定坚持不下来。”
“老师,你是不是叫我们去做清洁工啊?”同学们似乎有些惊讶地问。
不完全是,但是如果你们去竞争这个岗位,我倒觉得是一个明智之举。试想,用二年的辛苦,换来三十年的稳定,值不值,这笔账我想大家都会算吧。同时给你们讲这一事例,也是想让你们掌握一种思想方法,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在对待就业问题上持一个客观的态度。通过今天的事例分析,我想总结以下几点,供同学们参考。
一,对市场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当今就业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心理价位也一路走低,出现了与中专生竞争岗位的局面。在当今就业人群的三个层面中,中职生介于大学生与外来劳动力的中间,上有大学生与之争岗位,下有外来劳动力与之抢饭碗。在与大学生的竞争中,由于学历低,中职生处于劣势;在于外来劳力的竞争中,由于娇生惯养,在吃苦耐劳方面远不及外来劳动力,故同样处于劣势。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呢,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的市场要价高,在大中专生同样能够胜任的情况下,企业在考虑劳动力成本方面,中职生处于优势;同样,在与外来劳力的竞争中,中职生好坏也有一个中专学历,只要肯吃苦,在就业机会上还是占有先机的。所以只要认清市场,找准定位,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
二,择业时首先要考虑的和看重的是什么。
第一,不要把赚钱多少作为择业的第一要素。如果把这个作为首选,容易造成钱多的干不了,钱少的不想干的心态,这种思维定势是就业的一大障碍,而是要想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打一个比方,如果你没有开拓能力,也不会口若悬河,最好不要去搞推销;不会察言观色,“巧舌如簧”的不要去做营业员,……也就是说择业时要扬长避短,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第二,要考虑行业的竞争性和自身的竞争力。坦白地讲,中职生的市场竞争力不是很强,且竞争性与就业机会成反比,就是说尽量避开那些竞争白热化的行业,竞争激烈,说明参与者众多,单位的用人标准也会水涨船高,你成功的机会就会减少。相反,那些冷门的行业,也就是不太有人愿意干的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要小得多,那么你的机会就大得多了。
第三,择业时切忌“贪图虚荣”和“近视眼”,不要光看眼前利益,而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毛主席说“风物长宜放眼量。”看看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自己在这个行业里有没有上升空间。有些行业尽管薪酬很高,但很不稳定,容易受到市场冲击,今天不知道明天,没有安全感;有些尽管算不上高薪行业,但它受市场冲击很小,职业稳定性强,不会有失业危机感。在这两者的选择中,中职生作为就业的弱势群体,以选择后者为宜。
第四,要有吃苦耐劳精神。怕吃苦的人,在当今的就业形势下,恐怕是没有机会了。现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单位都要挑好的,你一进去就要从事轻松的,体面的工作,人家凭什么给你。你只有先证明给它看,你是最好的,单位才肯用你,拿什么来证明,用卢湾区环卫局人事部领导的话来说就是:“只有肯吃苦的孩子才能留下来。”那些至今在就业问题上还看不清形势,不转变观念,挑肥拣瘦,拈轻怕重,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眼高手低的同学,恐怕只好到“搪瓷七厂”(荡了屋里,住了屋里,吃了屋里)去上班,做一个啃老族了。
第五,先就业,再择业。现在大学生都不强调专业对口,中职生就更不要有这个奢望了,当今社会倡导终身学习,你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那么条条大道通罗马。(室内设计042班主任 刘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