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组织“化工操作员”培训标准下八门核心课程研讨会
石化工业
“化工操作员”培训标准的开发可追溯到2012年,我校与德国东北部培训中心(BBZ)、德国丽莎-迈特纳学校结合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和培养要求共同开发了适用于我校化工专业教学培训的标准。此后,为了保证标准中设定课程及教学要求能够顺利和保质的实施,学校于2013年6月派出10位教师赴德国BBZ培训中心及丽莎-迈特纳学校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及项目教学实施的培训和学习交流。前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将有效地推动课程内容的确定、项目的设定和教学的实施。
化工科于2014年10月启动该项标准的研读、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布置。2015年1月24日,科室组织并开展了“化工操作员”培训标准中八门核心课程内容界定及知识点梳理工作。参会的老师有化工科沈晨阳老师、章红老师、严小丽老师,及参与八门核心课程实施的杨玲莉、张超、王辉、高文杰、廖志君、周艳玲、张鹏、胡迪君等8位老师,及化工科张海霞等若干骨干教师。
与会的老师针对八门课程进行了积极、有效地研讨,每位老师前期先对自己所负责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点进行梳理与分类,按照理论知识与实训操作进行汇报,与会老师发现问题进行研讨,在讨论的过程中,各位老师结合德国标准与教育理念,并根据自身德国培训的经验与体会,精益求精,既突出了德国标准的精神,又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梳理出了8门核心课程——《职业通识教育》、《化学基础与分析检测》、《工艺基本操作》、《测量技术》、《安装技术》、《热分离技术》、《控制-调节技术》、《化工装置操作》,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由于课程之间相互关联与交叉,课程重叠部分较多,梳理起来难度很大,各位老师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负责的态度认真的研讨,有时一个知识点的归属甚至几经反复才最终落定,各位老师精益求精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在德国教学体系中,安全问题是放在教学第一位的,而在我们这8门课程中,也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核心思想。在HSE核心理念的引导下,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具体教学内容中,为了避免空洞枯燥的理论讲解,加入了生动具体的案例,结合德国巴斯夫公司具体的产品展开,使得课程更加生动完整,使学生在宏观认识层面有更大的提高。
此外,在讨论中还针对翻译词汇与德文词汇进行了很多深入的探讨,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修订,以我校学生实际情况为主,更加明确了课程具体需要学习什么,学透哪些知识点与概念。
此次研讨会议的举行使得各位老师对课程的实施与授课有了新的认识,在未来《化学工艺》专业建设的道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打下了殷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