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职业体验
石化工业:精锻细磨“三三构成” 收获课堂教学“满分”
2014/12/26

精锻细磨“三三构成” 收获课堂教学“满分”


石化工业


    2014年12月19日,石化工业学校B区多功能厅内座无虚席,课堂教学研修班第三讲于上午在此开讲。本次主讲的嘉宾是上海商贸旅游学校前教学副校长、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研究员曾海霞。学员们听说这次是曾海霞老师来讲,早早就来等候,有的学员说:“我之前听过曾老师的讲座,非常好”,还有学员说“曾老师是我的偶像”。有些班外教师也慕名前来。


    “好年轻!”当曾老师出现在大家眼前时,很多学员禁不住轻声说道,曾老师对大家的议论报以微笑。在简短的自我介绍后,曾老师就直入主题“如何形成课堂教学特色?”让人看到了其和蔼背后的干练与务实。关于课堂教学特色的形成,她提出“三三构成说”,从构成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影响因素(教学目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特色的形成进行了详细解说。


    在构成要素方面,曾老师将学生放在了首位,她说教学首先要研究“我们的学生是怎样的?”并援引哈佛博士、CAST创始人David Rose 在比较巴赫与Lady Gaga后得出的结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正如巴赫和Lady Gaga,他们看上去截然不同,但都不妨碍他们成为杰出的音乐家。而我们教育者一直在追求给我们的学生一种统一的教学设计,希望用一种方法把所有的学生教育成才。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区。”现代脑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学生的大脑神经特质是不同的,要实现个别化的教育需要做好两点准备,从认识上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从技术上要能够测评呈现这种差异。曾老师的一句话使大家陷入深深的思考“也许,并不是学生们的能力不够,而是我们没有找到欣赏他们的技术与视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化“假如我是学生”的意识,做一个“会放风筝的人”才有助于走出课堂困境,构建和谐课堂。说到教师这一因素,曾老师将一个教师的成长分为模仿、创新和成熟三个阶段。她鼓励在场的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三问“我是什么?”、“我有什么?”、“我没有什么?”进行角色定位和自我剖析,通过拜师学艺与自我研习、优势培养与弱点逆转、作品分析与模仿感受等策略来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曾老师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说明了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不能被教材束缚,而在进行内容选择的时候要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社会发展需要和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在影响因素方面,曾老师就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了详细讲解,从目标的逻辑结构及目标设计的基本程序入手,重点阐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她说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切忌以教育目的代替教学目标、含糊其辞难以评价、以教师代替学生。教学环境对于教学的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关注物质环境,曾老师提醒还需要关注社会心理环境。在讲座过程中曾老师还穿插播放了很多教学片断,使学员们站在一个评委的角度来评论视频中的课堂,学员们在评论他人的过程中也在反思着如何使自己的课堂从“悲观的生态”转变为“和谐的生态”。


    在热烈的掌声中,曾老师的这一讲结束了,学员们却还沉浸在刚才讲座引起的共鸣与思索中,意犹未尽。相信讲座结束了,但是学员们成长的脚步不会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