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职业体验
城市科技:教研工作信息一则
2013/5/8

未雨绸缪话未来


——记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改版专题教研活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培养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操作员》五级一直是我校衡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考核手段,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考核内容和考核系统一直沿用固定模式的版本。现如今,在信息化能级爆炸的时代,为更好地检查中职学生对信息素养能力,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及技能鉴定中心联合,对考核内容以及考试系统的改版升级做了很大的调整。在此背景下,我校全体计算机老师及时未雨绸缪,于53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改版教学研讨,为新模式下的华丽转身寻求下一阶段教学工作落脚点。


我们该怎么“教”?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计算机老师的基本功力。在研讨第一阶段,关于新版的“五点变化”对我们常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具体要求。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关卡便是教学资源的优化,从WINDOWS XP到新版本的WIN 7,办公软件也从office2000更新到office2010,这对于我们老师来讲,首先要转变观念,学会新版软件的应用,而且是熟练应用,这样才能深入教学。 “五点变化”中还谈到,PPT阅卷方式改为人工阅卷,对分数的评判趋于规范,这无疑增加了我们PPT模块教学中的难度。为了给我们老师答疑解惑,参加市里学习的徐超老师详细分析了PPT在评分上的侧重点,多媒体素材的使用、动画和超链接灵活运用及美观程度被强调提及,在讲解的过程中,金卫萍老师展示了多幅参与星光学生的PPT作品,启迪了我们的灵感,在讨论中拓宽了我们教学思路。围绕着“教”,第三个难关是新增的word技能操作和因特网操作,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老师发现,这两个板块更多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从不同角度补充了以前教学中信息素养的欠缺,而我们教授的过程中,更需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学生该怎么“学”?


在新的考核内容和考试系统下,学生该怎么学成为教研活动的第二个讨论议题,在新要求下,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较以前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加之课时量的减少,单纯在课堂上学的技能不足以完成和达到考试标准。面对严峻的形式,教研组组长陈凡老师提到,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在其他文化基础课上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例如美术课完成色彩搭配美化任务,在语文课强化阅读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以学生社团学习为推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在宽裕的时间空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老师的话打开了其他老师的“话匣子”,网络学习、家校互动学习等设想引发了老师们的讨论,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学习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核心能力。


“教”“学”结合话未来


新版的计算机操作员(五级)改革,无疑对我校师生推进信息化素养建设起了积极作用,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也成为我们计算机基础教研组本次活动的重要讨论话题,我们也一直在找寻“教”“学”相得益彰的结合点,在新版改革还未到位之际,我们全体计算机老师只有未雨绸缪,自加压力,才能在真正改革来临之际,迎着风雨,继续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