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职业体验
石化工业:科研工作信息一则
2013/3/11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

与石化工业学校合作实施“‘合格中职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013年3月6日上午,由苏校长带队一行六人来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参加“合格中职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开题会。本课题是由我校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合作实施开展的。副校长高炬老师、教研室主任施新生老师、德育室副主任戴惠琴老师、校办副主任杜海燕老师、德育组组长黄悦老师参加了开题会。

 首先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党总支书记顾晓波老师致词,感谢双方合作参与具有前瞻性的德育课题,希望通过合格公民和中职生的基本内涵研究,形成石化工业学校特色的德育模式,完善德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形成实施方案。接着职成教研究所课程技术信息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董奇老师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董奇老师从现实需求、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工作进程六个方面阐述了本课题的开题报告。董奇老师特别强调,合格的中职生应该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以培养公民“修养、涵养、教养、素养”为出发点深入研究本课题。最后董奇老师用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学真”结束了他的发言。

明确培养目标 形成教育体系

  副校长高炬老师在讨论中指出,本课题的研究首先我们要明确目标,不同的学校目标也不同,在我校调研的结果和在上海中学的调研结果必然是不同的,我们要研究的是中职生,所以定位非常重要。然后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研究提出达到目标的载体和活动形式,寻找到我们的落脚点。形成中职生的培养目标“合格公民+基本职业素养”内涵及量化指标体系,完善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更需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理论支撑,使之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界定公民素质 做好思想转变

    苏勇校长作主题发言。他从分析中职校德育教育的三个现状入手,提出:现在的中职校都提出先做人,但是都没有明确怎么做,使之成为一句空话;应急式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系统性;皮球效应,学校采用高压政策,全场禁闭的管理方法,一旦放松就容易出问题,要成为泄气的皮球,这才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苏校长希望本课题的研究,首先对“合格中职生”内涵进行界定,形成分层次培养目标。同时从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评判和行为标准出发,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从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深化内涵 构建特色体系

  教研室主任施新生老师说到,“合格中职生”和“合格公民”的实践研究、理论探索,应具有更多上海地方特色。当我们的学生变成90后的一代,学生发展需求在变化,育人的要求在变化,成长的环境在变化,所以我们要关注现状,提出行之有效、可实施的指标体系。

内外结合 提高德育有效性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研究员雷正光教授作总结讲话发言,强调德育的有效性是中职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德育教育是一点一滴的教育,不能急于求成,既要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要关注和了解外面的大世界。我们要弄清楚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么做的问题,要通过调研,完善指标体系,制定实施方案,完成综合报告和后续跟踪。我们要有信心,本课题一定能为中职校的德育工作添砖加瓦。

  与会者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本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家也积极表态,定将全力以赴,保质保量的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并衷心的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对其它中职校的德育工作起指导作用,能造就更多的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优秀中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