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职业体验
聋青技校:西藏聋生在上海的首个寒假 
2011/2/18
别样的年味

——西藏聋生在上海的首个寒假

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  陈敏

     寒假到了,学生们都借着假期放松心情,调整休息。更何况寒假中还有一个我们中国人最重大的节日——春节。而今年首批来沪就读的西藏聋生却无法享受和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由于寒假时间短,加上西藏地区气候恶劣,藏历新年也不再寒假中,所以,这群西藏聋生的寒假就在聋青技校里度过了。

     为了让这5名学生能够过一个有收获、有意义的寒假,聋青技校的领导们颇费了一番心思。

     首先,值班人员比过去没有西藏聋生的寒假多了一倍,而且都安排了中层干部的骨干力量进行值班。除小年夜和春节4天,学校食堂每天都开小灶,特地为这5名学生安排适合他们口味的饭菜。西藏学生的学业水平与聋青技校的教学要求有较大差距,学校安排了语文、数学和美术专业老师每天给他们补课,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能尽快赶上同班学生的学习进度。小年夜,值班老师特地买来了大红灯笼和福字喜带,和他们一起把自己的寝室装饰地喜气洋洋,充满年味。这套专为西藏学生服务的值班、食堂、补课工作班子近二十人,包括校长、书记在内的教职工放弃了休息,只为这群远离家乡、远离家人的西藏孩子在上海也能过一个愉快的寒假。

     除了补课,校领导也为他们安排了丰富的课余生活。适逢汉族农历新年,在除夕这天,校党政领导特地陪他们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一同在电视机前收看央视春晚,共同迎接兔年的到来。接下来的几天,校领导轮番出动带他们领略上海新年的别样韵味。大年初一,看看豫园城隍庙;大年初二,走走七宝老街;大年初三,玩玩上海海洋水族馆;大年初四,逛逛上海书城,可谓新老上海不同风情都领略,大小地方各色年味尽相阅。画得一手好唐卡(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的索次说,上海好热闹啊,人好多啊;没想到书城有这么大,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一定抓紧在聋青技校学习的机会,多学点技术。

     假期中,学校还带这群孩子参加了一次在上海南站举行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出发之前,他们都格外兴奋,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也不太清楚什么是志愿服务。知道他们去过世博会的带队老师告诉他们,今天他们要做的事情就象世博园里穿绿色衣服的“小白菜”一样,一直接受别人帮助的他们可以有机会帮助别人了。得知自己可以帮助他人,索次和晋美这两个男孩子特别高兴,拍拍胸脯表示自己有的是力气,提个行李拎个包裹不在话下。而真正站到了志愿者的岗位上,他们确是有劲儿没处使。原来,这次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是给南站的过往旅客指路答疑,如怎么去长途汽车站、怎么买火车票、到哪里接下火车的亲友等等。可这群孩子就是没办法与人交流,只能无奈地在一边看着。一个叫阿吉的女孩并不甘心就这样傻呆呆地站着。她拿着志愿服务站发的简易指示图认认真真地看,先把南站周围的重要地方弄清楚。当看到有问路的人上前,她克服自己害羞的心理,勇敢地迎上去,拿出指示图,请他们指出要去的地方,然后尽可能地用简明的手势告诉他们前去的方法。当她看到一对叔叔阿姨弄清了要去的地方怎么去,她自己也很高兴。在事后的日记中,她这样写道:

……阿姨(问路的人)失望地走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到底是勇敢前行,还是放弃?犹豫了一会儿,我想不能放弃……

……又有两个人来问路了,我再一次向自己(发起)挑战——勇敢。我就把指示图打开给他们看。看完后,叔叔阿姨对我表示感谢,高兴地走了。我心里非常开心……

寒假已近尾声,这个假期对他们来说是难熬的,因为那深深的对亲人的想念;这个假期对他们来说也是难忘的,因为那浓浓的来自学校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