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职业体验
城市科技:携手共谱农民工同住子女教育新乐章
2010/9/17
携手共谱农民工同住子女教育新乐章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

     关心别人就是关心自己,救助别人就是救助自己,让我们用爱心铺路,用爱心造桥,共同搭建起爱的一片蓝天。新学期伊始,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校园内彩旗飘扬、,新老同学齐聚校园,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几个金发碧眼的老外和几个学生,走在美丽的校园内,不时交流、不时拍照留念、不时地传来朗朗的笑声和”very good”的夸奖声,更增添了校园亮色,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是美丽的定格,这是感人的故事,这是在沪外籍企业家携手城市科技学校共谱农民工同住子女教育的一个乐章。

共同的心愿

      在沪农民工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添了砖加了瓦,作出了应有的社会贡献;农民工同住子女作为新一代的新上海人,绝大部分孩子出生在上海,随着父母的打工而奔波着,他们拥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能够进入设施设备一流的现代化中等职业学校,学好专业技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定基础,以便能更好地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继2008年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同意部分上海市国家级重点中职校招收非沪籍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政策实施以来,社会反响良好,充分体现“教育公平性”的一面;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作为首批农民工计划的招生试点学校,努力耕耘在这块天地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招生业绩,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培养了一大批吃苦耐劳、技能强精的一线技术人才,为劳动力素质结构的改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优质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社会和谐担当起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2008年至今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已经完成农民工同住子女招生计划860人 ;其中08级招生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学生目前已经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学生爱岗、乐岗,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着社会,一些优秀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比武大赛中荣获各类奖项,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民工同住子女在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这个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摇篮中茁壮成长。

一样的情怀

      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在上海这个大家庭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政策关爱、离不开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细心呵护、也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只有全社会都在关注这个群体,才能真正体现教育公平性的一面。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2010级380名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沐浴职业教育的春风,搭上了开往职业教育春天的列车,进入了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一流、办学硕果累累的国家级重点学校——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学习技能、服务社会;而其中7位同学在校方的热心帮助下,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数控专业部的李凯同学、机电专业部的张鹏、韩胜龙同学、信息专业部的彭绍均、廖凯同学、商贸专业部的刘兰、王勤山七位同学幸运地得到了在沪外籍优秀企业家的资助。上海乡村高尔夫俱乐部是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的校企合作单位,企业老总汤姆先生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家,当他得知农民工同住子女有些学生家庭困难时,主动提出要帮助这些学生。在学校招生就业办的牵线搭桥下,年初企业和受助学生就有了良好的沟通和深入的接触。9月2日开学伊始,城市科技学校5号楼三楼会议室传来了阵阵掌声和欢笑声,简短而热烈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学校招生就业办、学校财务科、企业老总、7位受助学生以及家长代表一并参加。首先,学校招生办杨老师介绍了学校的总体办学情况,受助学生的个人情况和专业录取情况,并感谢了企业的爱心和热心资助;学校财务科陆惠峰科长解读了资助金的发放和整个操作方案。学校财务室非常重视,从规范的角度认真安排好每月的发放工作,拿出了相应的发放方案,确保7位受资助学生如期按时拿到资助金。每一位受助学生表示:努力学习,回馈社会。学校主动为学生做好学费、书本费、生活费等资助工作,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学习;企业老总又为这7位学生提供了额外的生活费和学习用品的费用,每人每年得到2800元的生活资助金,并颁发相关资助证书;细致的安排和有效的工作让外籍老总非常满意,连声说:Well done !Very good! 随后,外籍企业家和学生一起参观了美丽的校园和现代化的实训中心,老外对中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美丽的校园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深深惊讶,为学生们能进入城市科技学校学习而高兴不已。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相信:人类应该是相爱互助的!在沪外籍优秀企业家携手农民工同住子女,谱写了一曲爱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