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职业体验
城市科技:教研工作信息一则
2012/12/26
听其言  观其课  悟其道

——我校新教师陈婧参加2012年松江区学科带教活动侧记三

城市科技  陈婧

     2012年8月16日,这个平凡而不普通的日子,我成为了松江区的一名见习语文教师,迈出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松江区教育局为了帮助新教师更快成长,为我们每人指定了两名带教师傅,我的教学指导老师是松江二中的李潇老师,教育指导老师是肖克平老师。他们是名师、是教师队伍当中的佼佼者,我以此为学习的榜样、行动的标杆。

言如洪钟  警醒耳畔

     初次与李潇老师见面,他就直指要害的问我:“你是想准备一辈子从事教育教学行业,还是只想把它作为过渡,再转行。”我毫不犹豫的回答说:“在我找工作的时候,我已经坚定了选择,把它作为我追求的事业。”李潇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坚定了信念,就不能抱着混的心态。前三年很重要,要沉淀下去,才能浮的出来。”此景此语,督促我把这份职业理想具体化为上好每一节课。

     李老师在百忙之余每周都会与我谈话,聊一些教学心得,所遇到的困难,该如何上好课,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该如何上。在备课之初,他要我反复阅读文本,以空白的心态与文本对话,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在我的实践中,不敢忘记师之教导,文章常读常新,此为活力之源。

     李老师坚持让我写教学日志,在反思中成长,在思考中前行。他说:“在反思的过程中,能在理论的水平上有深层的认识,使教师隐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思想得以激活。”这让我想起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孔子说:“思而不学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反思中,我的思路更为清晰,见解更为深刻,教学活动设置更为合理。

     每次与李老师谈过话,我都会充满力量和信心,突然觉得脑袋灵光一闪,迷茫良久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比如,在上《风景谈》时,我提出课文太长、内容太多、课时不够、讲不完的困惑,李老师就和我一起打开课本,告诉我如何设计一根主线贯穿课堂,每一节课只设置一个重点问题,要充分考虑学情,把握好上课节奏。

课如宝藏  学之不尽

     每个周二下午,我都会去松江二中听一两节李潇老师的课,在十一节随堂课中,收获颇多。在讲《蒹葭》时,一节课李老师只设计了一个问题——诗歌的主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发言,让学生质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课堂的民主气氛。唯有此,才有了学生“由秋天想到了人生之秋,本诗是年过半百的长着回忆年轻时的情感经历”的独特见解;才有了“秦风中只此一篇是缠绵柔情的,可见本诗是招贤诗”的精彩推论。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就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

     教有法而无定法,选择什么方法最有效,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匠心独运,李老师的课堂就是审美与灵感的熏陶,智慧与思维的碰撞,是我学之不尽的思维宝藏。

人如其诗  文质彬彬

     李老师不仅仅是教学方面的名师,还是白鲸诗社的创始人,他送我了一本自己的诗集《幸福如尘》并在扉页上写道:“请陈婧老师批评指正”,我深深的感知到一位良师虚怀若谷,德如深潭。诗集透露出了一位文人的坚持与追寻,诗歌使他能在繁琐纷杂的事务中保持内心的澄净与清明,他在诗中写道:“因为诗歌,我能一直思考着,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是走得更崎岖还是更坦荡?因为诗歌,我能一直不曾迷失自己,没有把生活弄得很糟;因为诗歌,我知道,认真生活,勤勉工作,就是一种幸福……”他鼓励我拿起笔来与自己的灵魂对话,积蓄生命的厚度、打磨生命的亮度。

     他还推荐我读一些有益的文章,比如《谁是成功的教师》、《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语文教师的阅读智慧》等,这些都使我受益终身。

     李潇老师是一个好的摆渡人,在他的引领指导下,我的路途少了些蛮力,我我也在努力让每一位学生能顺利过河,到的他们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