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导读
上海对农民工同住子女开放中职教育
2009/10/23

上海对农民工同住子女开放中职教育


中国青年报







  “不想让初中毕业证成为我的最后一张文凭。”如今已是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2009级新生的刘岁,两年前还在上海市松江区的一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念初二时就暗暗下了这个决心。2008年以前,在上海就读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在初中毕业时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留在上海成为打工大军的一员,要么回老家继续念书。


  但自上海市教委2008年在中职学校试行开放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起,许多和刘岁一样的农民工同住子女不用离开父母、离开上海,就能够在上海继续高中阶段的学习了。


  9年前当刘岁父母从湖北孝感来到上海开始艰苦的打工生活时,把10岁的儿子托付给老家农村的爷爷奶奶,他们一心盼着能够在上海和儿子团聚。2006年,父母把刘岁接到上海,安排他进入黎安中学就读。毕业后怎么办?刘岁有时候不敢想这个问题,一想到要和父母再次分开才能继续学习,而留在上海就只能和父母一样打工时,这个少年过早就识得了忧愁的滋味。


  没想到,今年春天,刘岁拿到了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的招生宣传册,该校校长张巨浪和招生就业办主任杨莲芸还来到他们班级宣讲招生政策,不仅如此,他们还参与了学校的家长会,解答学生和家长对于升学的疑问,最后邀请大家去学校参观。


  “孩子在上海找个好工作有奔头了,我们安心了。”当刘岁的父母参观完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后,他们心里踏实了。校舍崭新漂亮,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还有国家助学政策。最重要的是,孩子以后留在上海也有了更值得期待的就业机会。


  刘岁选择了电器运行与控制专业,9月刚入学的他发现同班40多个同学中有一半都是农民工同住子女。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苦练基本功拿到奖学金,毕业后能够在上海立足,过上比父母更好的生活。


  杨莲芸告诉记者,以往农民工同住子女念书念到初二年级时,父母心里就开始打鼓了,孩子毕业后何去何从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


  去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松江区9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初三年级的学生都见到了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的招生办负责人,拿到了招生宣传资料。9所农民工子女学校800多名学生和400多名家长被接到学校参观。


  杨莲芸从6年前就开始做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招生工作了,不过那时候还是以成人中专的名义招生。“走出去、请进来”的招生方式令学校的牌子在松江区农民工同住子女中间响亮了起来。


  今年该校的招生计划数为180人,实际报名人数将近600人。经区教育部门同意,又增加了100名计划。杨莲芸表示,松江是个经济大区,也是外来人口导入区,加上学校宣传早,所以家长和学生的反响都比较热烈。学校针对农民工同住子女招生的专业涉及建筑、信息、机电、商贸4个大类8个专业,这两年的招生人数都达到了计划的100%,共560人,是上海中职学校中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人数最多的一所。


  学校每年都拿出100多万元用于奖学金,“我们的选择没有错,这批学生在各类比赛中都冒尖。”杨莲芸对这两年招收的农民工同住子女生源称赞有加,“他们吃苦耐劳,底子也不错。”据杨莲芸提供的数据,去年学校在“星光计划”中获奖的学生中有60%是农民工同住子女。


  杨莲芸告诉记者,学校近几年的就业率都达到了98%,由于对农民工同住子女生源也实行了有序扩招,因此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值得乐观。


  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今年上海共有45所中职校的147个专业招收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2735人,录取率是报名人数的91%,录取人数比去年的1380人翻了一倍。今年9月秋季开学,全市中职校农民工同住子女在校生达到了4100人。


  据介绍,中职校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在沪就读期间,与上海户籍学生享受同样的国家资助政策。即每年享有1000元(除毕业年级外)助学金的基础上,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再补助每生每年学费和书簿费3100~4500元;对报考列入“专业奖励”的专业,每生每年可获得相当每学年收费标准2600~4000元(含1000元人人享有的助学金)的专业奖励;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政府设上海市奖学金,每生每年还可获500~1500元的奖励金。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负责农民工同住子女教育的朱蕾表示,近几年,伴随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农民工同住子女规模逐年增大,2008年达到40余万人。其中相当部分人愿意留在上海,他们对于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有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改变劳动力自身素质,更好地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和工作。为此,上海对农民工同住子女开放了中职教育,并且开放度将逐年加大,包括招收学生数、招生的学校和专业数量都将增加。


  上海市教委职教处处长王向群向记者表示,中职校招收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政策实施两年来,社会反响良好。今年更是扩大了招生学校和招生计划,今年招生学校数比上年增加40%,招生计划比上年增27%,招生计划完成率比上年明显提高。(本报记者 龚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