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校训的“脉动”
——校办和人事开展“校训大讨论”纪实
大众工业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职工对校训的深刻认识,成为坚定忠实的践行者,学校部署各部门里上开展“校训大讨论”的工作。5月18日部门例会上,在校办主任沈琳的带领下,校办公室和人事处的老师们开展了热烈的“校训大讨论”,畅谈自己对“德塑人生、技行天下”的理解和认识。
各抒己见论内涵
学校提供参考议题为讨论指明了方向。围绕应该培育学生哪些“德”,校办主任沈琳认为,德就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她结合自己刚刚结束的井冈山学习之旅谈了自己的体会。以革命先烈曾志位居高职,但并未给子女带来一丝一毫便利的事迹为例,她说,就是这种大无畏、无私的精神、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爱国爱党。对当今中职生来说,同样要让这种国爱党的信念入脑入心,并提出有机会让学生多体验红色之旅的建议。
党总支副书记杨建英认为,这个校训展现了职业教育的追求方向。“德”就是要做到尊重老师和热爱学校,学生主动与老师打招呼就是尊师的一种表现,同时,学生要“爱校”,有一种“子不嫌母丑”的爱校之情,而有了这种精神,日后能做到爱岗、爱单位。关于“技”通俗地说就是“能做出一样东西”。“德”“技”不能分开,有德无才不行,无德有才亦不可。
人事处主任蔡玉珍老师说,“德塑人生、技行天下”与“人才”呼应。学好“德”,方为“人”;掌握“技”,有自己的强项方能成“才”。李君老师谈到,“德塑人生、技行天下”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升级版,“德”与“技”的关系中,德为先,德是基础。项扬老师谈到,“德塑人生、技行天下”的涵义技术以良好的品德塑造美好人生,作为中职生要拥有自己的特长,以立足于社会。
彭茂清老师谈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必要突出强调中职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专心学习和钻研一项技术,国家才有可能培养出大量“大国工匠”。同时,她还谈到,部分学生之所以学习懈怠,或许并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态度或品德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未来、学习的“迷茫”,缺乏内在动力,因此有必要反思和探讨如何开展有效地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行遍“职场天下”。
发现身边的践行者
校门口校训牌显赫的“德塑人生、技行天下”不仅深深地烙在教职工的心中,而且借助于来访的全国各地职教同仁的口碑,成为广为传颂的校训典范。身边有哪些典型的践行者呢?
俞红益老师在讨论中提到,她所带班级140601班的一名叫欧贵江的同学就是“德塑人生”的践行代表。这名学生是一名篮球爱好者,在路上遇到有人抢劫时,挺身而出,毫不犹豫抱起篮球就追赶小偷,并成功追回赃物。更值得赞扬的是,欧贵江同学不事张扬,直到派出所寄来表扬信,班主任才了解他这一见义勇为事迹。她说,尽管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佳,但从这件事就能看到欧贵江同学的品德,由此也能推断其未来人生方向不大可能会走偏。
通过这次讨论,老师们加深了对“德塑人生、技行天下”的思考,在分享、聆听校训带给自己的触动、启发与指导价值的过程,沉下心来感受“脉搏”涌动的感觉蕴含着情感的温度。这将激励和劝勉让更多的人成为“德塑人生、技行天下”的践行者。(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