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暂时低迷之际,职业教育该如何放开视野,冷静应对,为学生就业“投保”,为经济建设“添力”值得深思。山西运城市面向市场办职业教育,走出一条与当地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人力资源开发相适应的发展新路。
■本报记者 高耀彬 通讯员 刘俊杰/文
【 运城市的“送出去”并不意味着学校工作的完全结束,还要“送一程”确保企业“留得住”。他们实行“师生共同顶岗实习”,同吃同住、同工同酬,把教学延伸到企业,把思想工作延伸到工厂,不但教给学生怎样生活,而且帮助学生融入当地社会,使广大学生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徐仲安】
在山西运城,职校毕业生“身怀绝技闯韩国”被传为佳话。地处农村的万荣县职业中学毕业生武国奇、尉敬红和程泽冲,因掌握过硬的电焊技术,距毕业还有两个月就被韩国一家造船企业提前选拔聘用,并签订了5年用工协议。待遇优厚,月工资在4000元以上,3个月有10天左右的探亲休假时间,并报销往返路费。像武国奇他们一样,运城每年有5万余名掌握一技之长的职校毕业生。
“就业一名学生,改变一个家庭,拉动一方经济”。山西省运城市是如何让初、高中毕业生走上“靠技术打拼天下”之路的,又是如何让普通职业学校学生人人“能就业”、个个“就好业”的,记者带着问题到运城一探究竟。
架好桥
办学模式与市场对接
“企业主体不合法不上岗,效益不景气不上岗,待遇不达标不上岗,管理不规范不上岗,岗位不合法不上岗,安全有隐患不上岗”,这是新绛县职业技术学校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就业要求。
该校创建仅两年多时间就这般“牛”气,缘于他们成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办学之初,设备短缺,师资滞后,生源基础不好,实训基地更是无从谈起。校长宁俊龙深感,要想培养出直接服务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精专业人才,学校必须高起点谋划,走校企合作之路,既为企业培养优秀员工,也为学生提供优秀企业,实现“市场对接、专业设置、实训基地、人才输出”一步到位。
他们先后与广州、深圳、杭州、青岛等地30余家大中型电子、机械制造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出“教室与车间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思路,确定“1+0.5”的办学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到合作企业进行半年社会实践,然后返校学习一年,再到企业进行实习。实习期满按照双向选择的办法,学生与企业签订正式用工合同。仅2008年,到南方实习的五批学生,就拿回了600万元的工资款。这样,学生在校三年不仅不花家庭一分钱,还可以为家庭提供数千元的财力支持,实现“一年进职校脱贫,三年毕业后致富”的目标。两年多来,他们先后向企业输送700多名优秀员工,还被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
运城地处山西的西南部,重教兴学在这里蔚然成风。在市区1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近百所职业培训类学校,每年都有一批学校“诞生”,也有一些学校“关门”,这种“土生土长、自生自灭”盲目无序的办学状态,以及人民群众供子女上学就业的强烈愿望和封闭落后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之间的矛盾,引起运城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的高度关注。他们先后组织职业学校负责人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更新观念,创新思路,逐步形成了“围绕产业定方向,围绕市场选专业,围绕需求设课程,围绕企业抓实践,围绕素质保就业”的发展理念,构建了校企合作、厂校一体、联合办学的办学模式,使学生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零距离的对接。
“推行厂校一体,突出实践特色”是运城职业教育的又一大办学模式。运城市汽车工程学校为了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保障,设有3个教学区。主体区——文化教学区,配有电脑室、实训室、图书室、多媒体室,主要承担学生的文化课教育和理论课教学;二校区——修理厂,配有先进的检测、维修设备,主要解决学生的动手操作、故障的实际排除、检测设备的使用等问题;三校区——驾驶实践区,设有多媒体教室、无纸化考试室、驾驶模拟室和整车透明解剖室、国家级大型驾驶训练场等。他们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工作始终,独创“模块式一体化流程教学法”,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会分析应用的全能型汽车维修人才。
如果说厂校一体模式适合专业设置单一、经费充裕、师资力量雄厚、实训设施设备齐全的学校,那么联合办学模式就适合经费紧张、专业师资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就业渠道不畅而生源充足、文化教学力量较强的一些农村职业学校。他们与大中城市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第一年本地学基础,第二年名校练技能,第三年带薪上岗位,推进“校际合作、城乡拉动、区域推进”,打破了地域壁垒,盘活了教育资源。正是这三种办学模式,为实现学生的就业梦想架起了成人成才的立交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