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科技:透过课堂看成长
——记我校新教师陈婧老师的教学汇报课
日前,学校新教师陈婧在41281班上了一节校级汇报课,课题是《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务科科长沈松辉老师和顾秋娟老师及十多名教师前来观课。
让教法贴近学生
陈老师选取文章第一部分荔枝的生态知识作为授课内容。由于这一部分结构非常清晰,每段的主要说明对象非常明显,学生稍加留意就能概括出来,陈老师就设计了一张结构顺序图印成资料,让大家边阅读边填写,五分钟后,大家一块交流总结,由外至内、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呼之欲出。有任务驱动的阅读是高效的,学生动脑思考、动手练习、动嘴说话的“三动”原则始终贯穿课堂。在和学生探讨荔枝外部形态的说明顺序时,陈老师说:“作者是按照‘外壳、颜色、形状、大小’的顺序来写的,如果让你写这部分,你会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原因是什么?”问题一抛出,讨论声彼此起伏,争论不已,有的同学说先写颜色、有的说先写形状。陈老师并没有否认大家的说法,相反还赞赏大家说的有道理,很有自己的主见,都是按照自己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组织材料的。这种开放式的问题和聆听、鼓励学生的做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让学生成为主体
由于41281班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在讲到说明方法时,陈老师先和学生一起回忆了种类,又举出了几个典型例句,让大家分析。对于大家能回答出的方法一带而过,有学生回答时把下定义和摹状貌弄混淆了,陈老师趁机就重点对比讲解这两种方法。本节课通过问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授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即有预设性,又注重课堂的生成性。陈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句子,说说其说明方法,这一个小环节,也并不是填鸭式的教学,依然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陈老师最后归纳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时,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语言特色:科学性和文学性,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过渡自然巧妙。
最后,陈老师设置了课外阅读拓展训练,检测并巩固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本节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的理念,构建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共同探究解决一个个疑问。
让新教师更快成长
作为一名见习期的实习教师,陈老师的教学经验还不足一年,之所以能茁壮成长,和区进修学院和学校搭建的新教师培训平台分不开。完整系统的“24问”培训,让陈老师快速的掌握了教师应该具备的方方面面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陈老师除了有很多的听课机会外,又有区级和校级四位带教师傅的精心指导。他们手把手地把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教育正是这样薪火相传,在育学生的同时也在培养老师。
陈老师校级教学师傅是卢咏梅老师,她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资料等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并提出宝贵的建议。这一节课只是一个缩影,在常规教学工作中,依然如此。严师出高徒,师徒结队的模式助推新教师走得更远,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