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中职专业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石伟平
职教课程改革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只有当学生真正学起来了,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钟伟摄
课程改革需要解决不少问题
目前,中职专业课程改革主要存在8个方面的问题。
专业建设策略问题。专业建设是中职专业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问题。整个专业结构的优化、布局,关系到一个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质量,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中职谋求扩展规模时,需要在专业建设上开“超市”。但在中职谋求质量提高、特色发展的今天,在专业建设上要开“专卖店”,只有“专卖店”的商品才有质量、品质和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中职目前有许多专业与高职相似(如数控、财会、国际商务、物流),如果定位不清,将直接影响到中职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课程最重要的出发点。培养目标重在“首岗适应”还是以后的多岗迁移?如果是按“首岗适应”就满足的话,这样培养的学生没有发展后劲。
中职双重职能问题。如今,相当数量的中职毕业生尤其是中专毕业生将升入高一级学校,中职被赋予了新的职能:在为劳动力市场输送合格劳动者的同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这种职能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中职的培养目标,也势必会影响到中职的课程目标、内容与教学方式等。因此,当前的课改在考虑中职生就业目标的同时,还需要有多种不同的课程组合来满足学生多元的发展需求。
专业教材开发问题。课程标准既是教材开发的标准,又是整个教学评估的依据。专业教材不只是一本教科书,也是一套学习材料即“学习包”,包括教科书、学习辅导材料、参考资料、习题册、音像资料等。教材的开发应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学习包”的开发为目标。专业教材开发的队伍是以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多方面军,包括课程专家、行业专家、劳动部门(颁证部门)、高校专家、文字编辑、职校专业教师等。
加强项目教材系列开发,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成系列、成规模的“以教材为核心的资料库”,提供一批被实践证明成功的“任务引领型”课程经典教学案例,供广大职业学校教师学习与选用。这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应该来自一线的课改实验学校,为此职教教研机构应该加强“任务引领型”课程的教学研究与评价,帮助课改实验学校总结经验,形成经典的教学案例。
教师课改准备问题。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人才观,职校生也能成才;学生观,职校生也可爱、可教;教师观,具备“双师素质”才是合格教师;教学观,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课程观,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实践导向;质量观,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就业,而且使其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同时,教师要明白为什么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为什么实施项目教学、为什么强调理论实践一体。
此外,教师要会使用新教材、转变教学行为和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材”开发出来后,如何正确使用?理论实践一体的“项目教学”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任务引领型”课程开发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深入到教材,但是其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得不够,许多课改实验学校的教师还不知道怎么教,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
实训场所配套问题。在中职加强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虽然各学校建成一批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中心和实训室,但是这些实训场所的建设并没有很好与“任务引领型”课程的教学需求相配套。教学环境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校内实训场所应该服务于学校教学、服务于校外培训、服务于社会考证。
课改激励机制问题。虽然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中心的中职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草根性”,但是目前职业学校一线教师的参与度并不高。除了观念、方法的问题之外,没有一套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改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如教师是否参与课改与其收入没有关系,课改成果也与教师职称评定关系不大。
课改支持体系问题。课程改革需要一个强大的支持体系,除了教师的培训、教学环境的配套、激励机制的建立之外,还要有教研援助,在课改过程中开展教研活动支持课改,注意归纳总结,加强经验交流;要有技术支持,建立课改数据库,积累成功案例,搭建交流平台;要有校企合作机制作保障。总之,课程改革离不开科研与教研专业人员的支持与援助。
课程改革需强化教师主体地位
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专家的作用只能是引领,提供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与开发技术指导,改革的任务最终由教师自己完成。单由大学教师来开发职教课程是不合适的,他们难以理解职教课程理论,也难以把握职校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准备程度,对工艺层面的知识也知之甚少;行业专家除提供一些协助外,要他们承担课程开发主体任务是不现实的,并且他们也缺乏足够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因此,要开发出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就必须培养自己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职校教师只有参与课程开发,才可能对新课程有深刻的理解,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
目前中职课程改革最大的动力来自教师,最大的阻力也来自教师,教师的阻力主要体现在观念、技术、工作量3个方面。多年学科教育,许多教师面临转变课程观念的艰巨任务,他们担心打破学科体系后,职业教育会变成职业培训,学生获得的知识会过于零散。如果说通过专家学术报告、教学现场观摩、与行业企业专家深度交流、参与课程改革等途径,可以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那么目前教师工作量过于繁重,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阻力。
解决上述矛盾的途径在于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如寒暑假、周末)的同时,对于承担课程开发主体任务的教师,职业学校有必要适当考虑降低其课时数,但不要减少其收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职业学校教师参与课改应该纳入其工作量核算、课改的成果用于职称评定。
专业课程改革难点在校本实施
专业课改革校本实施中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问题,课改成果必须进课堂。要将课改进行到底,当前的重点是课改的校本实施。目前的课改基本解决了“学的东西要有用”的问题,但是“让学生学起来”的问题远没有很好解决。
任何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没有教师的参与,是不会成功的。如果说课程开发只涉及个别教师,那么课程“实施”涉及本专业的所有教师,涉及需要学校配套的各个方面。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不改变,那么再精品的课程、再优秀的教材,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用老的方法来教新教材,其教学效果可能比原来的还要糟糕。
职教课改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学生普遍的“厌学”变成普遍的“乐学”,教师普遍的“厌教”变成普遍“乐教”;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学生就业有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用。“有用的东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真正学起来了,才能实现课改目标。就当前而言,让学生学起来是第一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