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职业体验
城市科技:工作信息6则
2011/9/30

踏上新的征程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积极启动2012年招生宣传

当新学年的钟声刚刚响起,当秋天的脚步已经迈近,仿佛吹响了新的号角,催促着人们踏上新的征程。面对新学年时间短,任务重的新形势,为积极响应和进一步落实上海市教委关于“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的相关文件政策,继续大力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地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辐射率,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招生就业办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下,未雨绸缪地启动了2012年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招生宣传工作,又一次拉开了2012年招生宣传工作的新一页,踏上了新的万里长征。

★★圆满的句号★★

火红的七、八月是辛勤的付出,红火的七、八月更是沉甸甸的收获;七、八月的天气骄阳似火,七、八月的城市科技校园更是热闹非凡;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在这个火红的七、八月圆满完成了2011年各类招生计划,再一次吹响了中职招生的胜利号角。撒下了一路汗水,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引来了源头活水。

几年来,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在中职学校的招生宣传道路上大胆摸索、不断前行着,认真完成了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类任务,顺利完成了学校2011年的招生计划,各类招生计划的执行情况良好。

招生意识的重视:面对中职学校招生难的大背景,意识的重视将是一切成功的源头。期初面对新的一年招生任务,分析新一年招生形势,学校招生就业办认真拟写了“2011年学校招生工作具体设想和具体工作安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当年度的招生任务和工作目标,为如何扎实地开展招生工作奠定了较好的思想基础。

招生举措的创新:学校招生就业办大胆摸索招生宣传的举措,有效落实招生宣传的措施。相继推出了若干大型招生系列活动,得到了广大初三考生、初三家长、各初中生源学校的大力认可,更是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为招生计划的圆满完成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崭新的开始★★

终点即起点。学校招生就业办面对新学年时间短,任务重的新形势,积极摸清新一年的生源形势,尽早推出了招生宣传的计划。9月25日上午八点半,学校招生就业办杨老师带领干事宋老师一起,利用双休日的宝贵时间,参加了车墩成校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初三家长会。全面启动了新一年城市科技学校的招生宣传工作。

当看到早早来到的家长们拿着城市科技学校的招生宣传资料,认真地看着,翻阅着,交流着,那一刻情景,更让我们拥有了“被需要”的感觉。那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被需要”,那是城市科技学的“被需要”,那是中职招生的政策“被需要”。那份感觉顿时让我们信心百倍地面对家长,信心百倍地做好新一年的招生宣传工作。家长会上,学校招生就业办杨老师向广大农民工家长做了为时一小时的招生宣传。杨老师用学校跻身于“首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喜讯拉开了整场宣传,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家长和学生,从而用委婉道来之意带领着全体家长和学生一起翻开了城市科技学校发展的一页页,共同走进了城市科技学校这所“玉”一般的学校。杨老师着重对我校目前的整体办学品质、所取得的办学成绩、专业设置情况、毕业生就业率,着重对农民工同住子女享受的国家资助政策等等做了详尽的介绍和解读,并对农民工同住子女报考资格、报考我校的流程安排、时间节点等等一一作了详尽的介绍。

寂静的会场充分反映了家长们的认真聆听;有序的会场更是折射出城市科技学校优质的办学品质;他们被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所吸引,他们被学校累累的办学硕果所吸引。我们被感动了!

想是问题,做是答案!输在犹豫,赢在行动!招生工作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每一年招生计划的完成对学校招生就业办来说,是成绩归零的开始,是新的征程的开始。新的招生任务和新的工作目标将又在不远的前方,呼唤着我们继续前行在中职学校的招生道路上。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任重道远!

 
让教法更贴近学生

——有序开展部级教研组公开课评比活动

建筑工程部  建工2组

为了贯彻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推动《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的实施,不断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内涵发展,学校组织开展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第六届教师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的初评工作。建筑工程部全体老师本着这次教学法评比的主题——让教法更贴近学生都积极参与报名,我们建筑2组有8位老师参加了研究课的开设。

9月19日第5节课,王全云老师在11021班开设了建工部的第一堂公开课,一堂朴实而卓有成效的公开课。课程为《道路施工》,主要内容是路基工程施工的基本概述。没有很华丽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能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方法。王老师采用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点分解为两大任务:路基的概念和路基施工的方法和程序。整堂课通过教师讲解实例、学生互动讨论等形式有序开展,最后在王老师言简意赅的总结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9月28日第3节课,组员李永萍老师在10931班顺利开设了组内的第二堂公开课,所授课程为《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主要内容是高处坠落案例的分析。课程的导入采用了一段施工现场高处坠落的视频播放,既直观又形象,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以案例为线索,顺理成章地复习旧知、讲解新知,期间学生还围绕案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规范日常教学 争创优秀教研

——记电气信息部电控电子组“教学工作研讨会”组内教研活动

高月红

为了更好的提高电气信息部教师的教学工作,2011年9月26日上午,电气信息部在1号306室开展了本学期第五周的教研组教学工作研讨会。部主任金卫萍老师,组长汪迎以及各专业组老师出席了会议。

一、汪迎老师针对教学手册填写作出详细解说

汪老师提出实训教学计划应遵循“做学一体”的新概念教学,针对不同的班级指定

详细的周次和课次的实训教学计划、教学日志、学生成绩评比等。

二、乐恩光老师教科研推进

会上,乐恩光老师提出教科研是每位老师必须研究的一项工作,是针对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作出的经验总结。他强调选题要尊重时代背景,在新课改理念下,学生差异大,解决现实意义,查文献,在前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他鼓励我们年轻教师要多看杂志多写文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详细分析了研究方法,如数控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情景教学法、实验法等,让我们学习到很多知识。

最后,金卫萍老师就各老师的交流反馈做了总结和分析,针对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她强调:专业建设需形成合力;这次研讨会让大家受益匪浅。会后,同组教师之间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交流,决心更加认真的投人入到专业教学中去,为我校电工电子教学成绩的再提高贡献力量!


网络,将你我相连

——记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信息技术组教研活动

引:

一张笔,一杯暖茶,一个并不需要很大的会议室。或许,作为一个老师,经历过的教研活动大抵都是伴随着这么一个熟悉的场景,每每置身其中,总是感慨时间的飞逝,有时,还没轮到自己表达想法,就因为时间紧迫而不得已匆匆收场。如何让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纵深性有所提高,我们在探索……

丹桂飘香的九月,让略显寒凉的秋天有了神秘的韵味。城市科技的整个校园,笼罩着一层氲氤的清香,同样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我们的网络也覆盖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2011年9月28日下午三时,信息技术组网络交流活动准时拉开了帷幕。

用思想为源,以网络为媒:

在学校网络交流平台上,十几台电脑保持正常的QQ连线。从本学期开始,任教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老师作为独立的组活动,课时也由原来的6节到现在的4节,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面对考工,怎样才能在变化中寻得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之路,每位老师都在思索中前行。开学初我们就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然而问题还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而产生。会议伊始,陈凡老师针对自己开学以来的教学情况作了回顾,并对后面的计算机应用教学谈了自己的想法。随后的交流中,郑炯、孙龙海、翟远、朱广跃、徐超等老师也一一对计算机应用教学谈了自己的想法。针对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家普遍认为,由于课时的减少,对那些计算机基础差,连字都不会打的同学,要想顺利通过考工,应该是件棘手的事情。分层教学、重难点突破、激励引导、巩固知识,一时间,在交流平台上,老师们的发言迅速刷新着会议记录。屏幕亦然安静,但却分明听到了思想火花迸发的声音,清脆、有力。

网络交流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听不到喧嚣,亦不见人面。但我们参与的老师们却深深地记住了这场别开生面的会议,犹如这九月沁人的桂香,陶醉、神怡。

反思:

网络教研会议虽然结束了,却给我们今后教研活动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探索和思考。固然,网络会议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但交流的有效性和纵深性得到了实际的提高。网络技术普及的今天,请您轻点鼠标,就能看到整个世界!
开展有效教研 提高活动质量

——记数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新学期数学教研组召开了全体数学教师会议,首先就教学授课计划的制定、教学手册的完善填写、试卷命题的规范性等方面,传达了学校的统一要求。围绕国家首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的目标任务,全体成员共同探讨,交流教学活动中的得与失。

    同时为有利于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研组分成4个不同的备课组,设立相应的备课组长。中职备课组长张云红老师,升学一年级备课组长孙鹰全老师,升学二年级备课组长胡敏老师,高复备课组长胡强老师.

     年轻教师和高级教师的结对















高级教师

李永生

胡强

沈松辉

王建

年轻教师

黄志超、王玲

孙鹰全、张世敏

邵红能

张云红

    会议最后,各个备课组在组长的带头下围绕授课计划的制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在会上,每一位教师都积极投入讨论交流中,年轻老师们敏锐的思维和年长老师们丰富的经验体会共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教研组将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