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前,挫亮前程
——记采访我校钳加工组
上船技校 张小中
一年级钳工班的实习准备工作已经安排就绪,长期坚持安全,强调劳防用品穿戴的必须性,学校行政处经过一个阶段为每个学生量体、裁衣,劳防用品及实习工具的到位使得每位学生都可以有序安全进入车间。
“老法师”谦逊激励
同学们在中考结束后,怀着对钳工专业好奇的心态和对未来美好的期望报考了我校。现在开学已经有两个月了,他们也都认真、刻苦地在实习基地练习着,那他们又有没很清楚地了解钳工的知识呢?两年后,他们基本上都能掌握比较娴熟的技能,靠的又是什么?为此,张丽老师在10月18日下午特意采访了钳加工教研组组长钱卫民老师。
钱老师是学校带教实习经验十分丰富的老教师,他自己说到目前为止也只是学了钳工知识百分之一都不到,钳工这个专业有学不尽的知识,他也经常这样勉励自己并激励他的学生,要求学生多钻研。“学无止境”是他的座右铭,钱老师说因为学生对该专业陌生,所以需要的把陌生转化为好奇,让学生带着好奇去钻研自己的兴趣。
钳工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来自外地农村,他们带着父母的期望来到这里求学,国家的资助政策给了他们重新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机会,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个是他们在校园学习的最后机会也可以说最好的机会,所以大部分同学比较珍惜,他们的父母大多赋予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基因,但这个远远不够,钱老师说作为老师需要引导性地去激发他们潜在的基因。
在钱老师的带领下,张老师来到了实习车间。车间里“砰砰当当”敲打声定位了车间的位置,学生们刚开始入门,在学习一个个基本的动作,实习指导老师在一个个的指导着他们,他们在机床前的站姿,握工具的架势都需要手把手地纠正指导。车间里指导老师比较年轻,钱老师说别看他们年轻,他们身上可以带着自己过去的学习思路,时刻站在如今学生对知识陌生的方式去传授我们每个学生技能。钱老师特意向张老师介绍了刚留校作为实习老师的李晶。
新老师以身传艺
李晶作为钱老师的得意门生今年留校实习,他刚开始给人的印象是不善于表达,但跟他聊起我们的学生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在采访他的过程中,他基本上每句话都不离开他的恩师钱老师,他说他现在怎么指导学生都是钱老师教的,目前他是边学习边工作,对着对恩师的崇拜,所以他格外地认真负责。他说在车间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他的师弟,他懂得东西他想自己尽量以自己曾经接受的角度指导他们,一遍不懂讲两遍,两遍不懂讲三遍,反正是讲到他们每个人懂为止。
安全又是第一,他说到了三个专业的不伤害: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所伤害,时刻需要提醒他的师弟,从他的言语中笔者体会到他对学生的挚爱,目前他住在学校,利用空闲时间跟师弟们打成一片,他说学好技能是需要,但做人又是首要,他们90后的孩子可能过于任性,需要跟他们谈心,需要从思想上转变他们,让他们克服自己身上的惰性,多点在外的责任,少点在校的锐气。
跟他的聊天是匆忙短暂的,那边又有学生过来请教问题了,李老师不得不走开,看着他的身影走到车间的某个位置,笔者不得不由衷的感叹:近年来随着办学模式的扩大化以及市场对人才要求的转变,学校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是一直在紧跟市场,利用留校人才,近距离地言传身教每位学生。学生的基础差,需要的是钳工组的老师分工明确,理论为专业服务,专业为理论更进一步实践加深,让他们学得扎实,学得到位。
学生坚持不懈,团结互助
在车间里的时间让张老师亲身感受到了他们是怎样为了自己的前程,把工夫做在前的。
穿戴统一的劳防用品是最基本的要求,他们的衣袖口统一的上卷,这个大概也是为了安全的需要,一个个学生都在认真地动手,干劲是热火朝天。
1112班的李同学手指受伤包扎着,但他仍然在拿着挫刀把零件使劲打磨光滑,我问李同学,“怎么啦?”他用自己生涩的广东普通话说,“是自己不小心啦,都是自己没听指导老师的话,不过没关系啦,小小皮毛伤而已,就当是一次教训啦,下次肯定不会再有这样的低级错误发生啦。”说完就爽朗地笑了,我感受到了他的开朗,分享到了他在校的快乐,同时也给了自己很大的感触,想碰到挫折和困难及时吸取教训不气馁也是给自己最大的鼓励。在车间的东北角落里面簇拥着几个同学,等到我过去的时候,他们礼貌的一声“老师好”喊得让自己心暖。我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说某某同学某个工件做不来,大家在帮助他。一直以来,老师的教导使得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已经渗透在他们的血液里面。我们的社会需要分工,更需要协作,他们说在这里一起学习感觉很好,很开心,想在这里学好技术,以后赚钱孝敬自己的父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车间里笔者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体会到了他们的真诚。钳工组的全体老师集思广益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及发展型技能人才。他们的认真是得到是学生认可的,,相信这个教研组的智慧,也期待更多的钳工人才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