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推行工学结合必须做好“三个结合”
工学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我长期在职业学校校长岗位上工作,深感工学结合,是中职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所在学校多年来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多种模式,一是订单培养,与企业合作开办订单培养冠名班;二是招收半工半读班;三是实行工学结合与常规教学全程结合的“四环一体”模式,所有学生在校3年期间均要到企业进行4次顶岗训练;四是第三学年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即实现就业目标。我认为,只有工学结合真正做好了,中职学校才能真正面向社会、对接行业、服务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是贯通专业教学、职业指导、实习就业、校企对接的基本路径。
但是,我们在推进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也碰到一些严重制约了工学结合实施的问题,如工学结合的安全风险责任承担、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政府行政统筹措施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远远超出了职业学校的功能范围,急需在制度和政策层面进行统筹解决。要使工学结合真正成为职业学校的基本教学制度,就必须做好三个结合:
一是政府部门与学校的结合。学校在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时,学校经常遇到在学生报酬、工伤事故、劳资纠纷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国家尚无完善的政策法规作为处理依据,这使学校在协商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位置。还因为难于及时获得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支持,一但出现上述问题,学校几乎要承担无限责任。有的学校甚至因此对工学结合望而却步。在这方面,职业学校校长往往感到非常无助和无奈。因此,工学结合的当务之急是导入政府行为,赋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定的法定责任,教育、法制、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动仲裁等政府部门都要结合进来。只有这样,中职学校才能真正放开手脚全面推行工学结合。
二是行业组织与学校的结合。目前我国的行业组织功能多数由政府行政职能转变而来,行业组织能够对企业厂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与职业学校的合作中,行业组织目前参与的领域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的制定,而在工学结合方面参与甚少,同时行业协会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由于职业学校进行工学结合主要是靠学校单方推动,这样就使职业学校在发动企业厂商参与工学结合时感到非常吃力。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香港的行业协会都是职业教育的当然参与者,政府要求这些NGO组织必须承担相关社会责任。如果在推进工学结合时,纺织服装专业有纺织服装协会结合进来,模具专业有模具行业协会结合进来,汽车维修专业有交通运输协会结合进来,职业学校的工学结合就会如虎添翼,向全行业推进。
三是企业厂商与学校的结合。职业学校深感工学结合难,要企业主动参加工学结合更难,而要选择到合适企业参加工学结合则是难上加难。以惠州商业学校2008年发动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为例,学校先后与38家企业洽商,最终签订工学结合协议的只有8家企业,完成流程时间长达5个多月。多数企业对工学结合没有积极性,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多数中小型企业处于产业分工的低端,用工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普工,技术含量不高,因而对工学结合没有直接需求;二是多数企业对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缺乏规划,招聘员工多数采取短线操作方式,或是季节性采购劳动力;三是多数企业缺乏“社会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普遍有待提高。而有意愿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又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企业利益角度出发,主要目的是试图降低用工成本。因此,这就导致了工学结合“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学校单方推动现象。我们期待能够赋予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期待企业家身上流淌的道德的血液能够滋养职业教育,而职业学校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则是对企业、对社会的最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