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职业体验
城市科技:树低碳理念,建美好家园
2011/12/12
树低碳理念,建美好家园

——我校师生积极参加松江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您知道这些垃圾它们到哪里去了吗?它们要么被送到堆放场送去填埋,要么就是送去焚烧场高温焚烧。但是这两种都不是最理想的方式,前者需要浪费大量的土地,而且被废弃的垃圾填埋场不能恢复为耕地,也无法建成生活小区;而后者不仅花费巨大,更会产生“二恶英”等污染空气、致癌的有毒气体,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况且,无论填埋还是焚烧,都是对有限的地球资源的无谓的浪费。那我们有什么更好的垃圾处理的方式吗?当然有了,那就是垃圾分类。为进一步推进居住区生活垃圾减量化力度,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实现“节能减排”总体目标,逐步达到生活垃圾“零”增长的预期要求,松江区启动了2011年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我校也是方松街道社区试点的单位之一。近日,四种不同颜色的众多垃圾桶被并排放置到了我校教学楼、办公室和学生宿舍的各个角落,全校师生也都以各种方式积极投入到了本次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活动中来。

加强宣传  全校动员

     垃圾分类对于一向勤俭持家的中国人并不陌生。也许你还记得五六十年代回收废品的情景:牙膏皮攒起来回收,橘子皮用来制药,生物垃圾用来做堆肥,废布头,墨水瓶等等都能得到再利,分类后的垃圾,既避免了垃圾公害,又为工农业提供了原料。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所以,垃圾分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究竟什么是“垃圾分类”呢?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本次2011年松江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选择在方松街道社区东到谷阳北路、西至滨湖路、南到其昌路、北到文翔路的38个小区、4所学校、1个农贸市场等单位以及岳阳、永丰、中山三个街道的部分居住区实行。我校为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使广大师生树立“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文明观念,特地于近日通过宣传海报、校园广播站等方式,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意义和方法,以及学校明确了学校垃圾的分类四色的垃圾桶都扔什么样的垃圾,如可回收垃圾是指纸类、塑料类、金属类、玻璃类等能变卖的垃圾;湿垃圾是指剩饭剩菜,菜根菜叶、废弃油脂等;有毒有害垃圾是指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医疗垃圾、实验室过期药品、废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废旧电器等电子垃圾等等,以让“低碳环保”、“勤俭节约”等理念深入同学们的人心,成为同学们自己的自觉行动。

积极参与  践行誓言

     但是,现在整个中国乃至上海,垃圾处理的方法大多依然还处于传统的堆放填埋方式,不仅占用上万亩土地,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已成为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我校的广大师生也早已意识到垃圾分类工作已是迫在眉睫,不得不实行了,所以大家都积极参加到了本次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中来,以践行自己低碳环保的青春誓言。首先同学们都改变了自己以前“无论何种垃圾都往一个垃圾桶倒”的不良习惯,大家都自觉在教室放置了几个盛放不同垃圾的纸板箱,在产生垃圾时和丢弃垃圾时也都会站在四色的垃圾桶前研究该扔哪个桶,是“湿垃圾”,还是“可回收垃圾”?是“玻璃制品”,还是“其他垃圾”?有的同学一个垃圾会拆解成几个部分以扔到不同的垃圾桶内,麻烦是麻烦了点,但是同学们举手之劳间收获的是对环境的保护,是对千秋万代的责任,还有那份强烈的自豪感。同样,同学们利用闲暇课余,也在主动收集一些减少垃圾产生量和合理利用垃圾、变废为宝的小窍门。有的同学说:“少用纸巾,重拾手帕,可以保护森林,并能减少垃圾遗弃。”有的同学说:“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这是第一步,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不坐电梯爬楼梯,省下大家的电,换自己的健康。”还有的同学说:“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可以光亮如新;而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又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也有的同学说:“出门自带喝水杯、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同时,同学们把班级的废报纸、饮料瓶等收集起来,通过兑换成现金一方面增加了班费的收入,也合理利用了废旧资源……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少制造垃圾,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是促进垃圾减量的重要措施,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就让我们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活动中来,为建设美好家园,为建设“低碳、环保、宜居”的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做出我们新生代职校生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