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实践活动 > 职业体验
城市科技:课堂“观察”细心“听诊”,教学“评价”问道“有方”
2014/4/10
课堂“观察”细心“听诊”,教学“评价”问道“有方”

——我校举行区级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2014年4月1日下午13:00,区职教中心组在学校建筑工程部开展了主题为“践行课堂观察,促进专业评课”的主体研讨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区职教教研员沈爱池、周建秋老师,区学科中心组全体成员和建筑工程部的专业教师等。结合研讨主题,本次活动聚焦课堂观察,主要以建筑工程部张冬老师在建筑实训中心A区开设了《全站仪距离、角度放样》区级公开课为载体,通过不同的观察维度、视角、观察点聚焦课堂,进行观察、评价和研讨。

课前:设计观察量表

课堂观察是专业的听课评课方式,课堂观察过程是研究课堂教学,聚焦课堂评价的过程。要研究课堂,则必须理解课堂,要理解课堂,则必须解构课堂。这就要求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必须使用记录和评价工具——课堂观察量表。3月20日区教师进修学院周建秋老师为大家进行了课堂观察专题讲座培训,中心组全体成员共同分享了课堂观察的4维度20视角68个观察点。通过培训大家明确了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和方式,参与听评课人员在课前首先要明确课堂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听课过程中做好记录,收集证据。在课后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得出结论并提出合理建议。结合张冬老师《全站仪和距离、角度放样》的教案和说课稿,在课前1周,各位参与研讨的老师,进行了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大家分工合作,确定各自的维度和视角,为后续课堂观察做好准备。

课中:收集评价证据

张冬老师结合《全站仪距离、角度放样》内容,设计了课堂实训任务,根据建筑实训中心的位置,要求同学们利用距离、角度放样的方法放出待建建筑物两个轴线的交点A的实际位置,并进行放样精度检验。整个教学任务设计了多个环节来调动学生学习,有效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认知环节,利用PPT、CAD、录像的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节的理论知识内容;模拟环节,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动手操作,并模拟工程实际布置任务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力求更好的对接实际工作。实训环节,学生在前期学习基础上,强化专业技能,四人一组,互相配合,应用全站仪、棱镜、瓷砖、卷尺等工具完成点的定位放样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环节,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和放样精度进行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和老师点评回个操作要点,拓展能力。整堂课通过不同的环节汇总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学生对知识的有机整合,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课后:教学评价研讨

课后,在27号楼207会议室,全体中心组成员共同参与了教学评价及研讨。首先由张冬老师进行了说课,并结合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之后中心组的成员结合各自的观察点进行了评价。新桥职校杜老师观察了教师的课堂提问,并进行了汇总,整堂课教师提问29次,其中25个集体提问,4个个体提问,提问学生涉及到了每个小组,提问点学生分布面较广,考虑了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顾老师和严老师关注了课堂评价部分,认为10组同学中,7组完成了课堂测量放样任务,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而且,学生分工合理,四人一组,一人操作全站仪,一人负责摆瓷砖和拉卷尺,一人负责架设棱镜,一人记录,互相配合,效率较高。建筑工程部黄鸽老师重点观察了学生实训操作环节,关注到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瓷砖辅助定位方法的理解较好,特别是其中两组同学在掌握此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探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利用瓷砖定位后取其地面上的对角延长线的交点进行定位,解决了瓷砖容易变动位置的问题。最后,区职教教研员沈老师和周老师汇总了整个课堂观察的情况,对本堂课给出了高度的评价。另外,结合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况给出了几个建议:一是建议演示操作视频可进一步开发制作成双屏模式,即在学生演示的同时,可直观地看到全站仪镜头中的视角,并同时配文字说明,演示效果会更好。二是在课程后续教学实训环节建议学生轮换操作全站仪,调整分工。

开展课堂观察,优化教学评价。今天,我们走出了第一步。如何更好地设计观察量表,如何确定观察点,如何在课堂观察中获得发展,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实践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