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 中国职业教育离行业企业的距离越来越远,企业缺乏热情,职业院校缺乏服务意识。”11月17日~20日,2008年全国第二届石油和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在天津职业大学举行,大赛期间,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秘书长任耀生对当今石油化工技能人才的缺乏以及化工类职业教育所存在的弊病痛心疾首。
“石油与化工类专业的招生,前年增长30%,去年增长15%,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企业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副主任刘迺兰说,“化工企业一线工人青黄不接。”
“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实训基地建设比较薄弱,职业技能训练不够,现行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缺乏鲜明的职业化教育的特色,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任耀生说起这些,忧心忡忡。
化工技能人才青黄不接
随着化工设备的更新换代及生产水平的提高,对现有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上在岗技术工人知识水平、能力尚未更新,新的技术工人培训滞后等原因,使得从业人员总体素质离企业的需求还存在着不少缺憾和不足。
目前,我国正掀起新一轮的化工投资热潮,新建装置以规模庞大、资金密集、技术先进为主要特点,推动着我国化学工业的升级换代,一批大型(投资在100亿美元以上)化工园区的建设加快。因此,“十一五”期间将会出现化工人才需求的高峰。
然而,任耀生指出,目前的化工技能人才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数量不够,一方面是结构不合理。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曾在2005年做过一项调查:在对近23万化工企业员工的调查发现,非技术工人占23.4%;技术工人在生产人员中的比例仅51.0%。更有甚者,在华北的一处油田,7万多职工,有3.5万人是一线工人,但是,一线工人中有50%来自农民工,都是没有经历过专业培训就上岗,有专科层次的人才还不到20%。
在生产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3.2%,高级技工仅占15.6%,中级技工仅占30.3%。技师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行业。
“大量的非技术工人上岗,使得化工生产潜藏着极大的安全事故隐患。”刘迺兰说,国家安监总局有过统计,在石油化工行业已发生的一些安全事故中,60%的事故是由于人员素质不高,操作不当造成的。
化工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具有高温、高压、高危险等特点,这对技能人才的安全、环保意识和素质要求很高。然而,当前社会上人们对职业教育,特别是化工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同时,一线工人的待遇很难得到提高,使得很多人对化工企业敬而远之,在职职工也跳槽频繁。
对全国4776名化工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假如您今年初中毕业,您最想选哪一条路”时,有近80%的从业人员选择了上大学,只有5.8%的从业人员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然后就业”。
“未来化工技能人才青黄不接会更加严重,这将会制约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任耀生说。
化工职业教育问题重重
未来化工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然而,与之相适应的化工职业教育却问题重重。”任耀生指出,“化工职业教育脱离行业、企业,专业重复建设的现象非常严重。”
原有的化工类职业院校,以前归口行业企业主管,现在全部划归省级、市级、地市级甚至县级教育部门主管。“现在看来,这种举措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同时,由于“中国制造”的强劲拉动,使得与之相应的化工类专业建设也得到了强劲拉动。“但是,专业建设出现了‘高热情、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据任耀生介绍,以前包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只有200多所院校开设石油化工类专业,现在增加到1000多所。“这势必造成各类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存在交叉,各自培养模式的职业特色不鲜明。”
“如果开设相关专业,就应该按照行业人才的标准来培养,但是,按照现代化的化工厂装备和实操要求,一套设备就要1000多万元,如果1000所院校都要购置此设备,就需要100多亿元。”
另外,很多化工类职业院校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因此,很多以前教化学的教师,就转为化工类专业的老师。对9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生师比约为20∶1;双师型教师仅占31.0%。教师缺乏,教师队伍总体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偏低,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生师比例偏高,特别是技校的生师比高达23.7∶1,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相当大。“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如果没有高技能的母体——教师,怎么会培养出有高技能的人才呢?”
同时,教学课程体系缺乏职教特色,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实践教学薄弱,职业技术训练不够。“化工职业教育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任耀生疾呼。
职业教育不能等企业主动来拥抱
职业教育如果要办出特色,就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但是,中国职业教育离行业企业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目前职业院校提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任耀生批评说,“很多只是‘口号作秀、文件泛滥、论坛成灾’,没有落到实处。”
一些职业院校提出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一般是学校患“单相思”,企业还是冷冷的。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副书记周兴中主管招生就业工作,他每年为学生的实习发愁,因为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不希望学生进企业厂房实习,因为企业害怕学生操作不规范,发生事故。“只能通过私人关系”才勉强让学生完成实习。“同时,很多企业没有长远的战略,急功近利,不愿意做人才战略储备。 ”
在中国化工教育协会2005年的调查中发现,在所调查的243化工企业中,只有16家企业(占6.58%)办有职业技术学校;有 102家企业(占41.98%)办有培训中心;有130家企业(占53.50%)提取了教育培训经费,但其中用于生产一线员工教育培训的比例平均不足 30%。甚至,国家规定的按职工工资总额提取的1.5%~2.5%比例教育培训经费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而在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中,只有46.6%的企业表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向学校提供教育培训经费和教学设备。
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够,一方面是政府没有给企业提供一种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另一方面是职业院校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不够。
要解决这一问题,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该进行立法,以法规定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参与教育;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应该主动参与教育,不能在企业需要人的时候,只想着去人才市场找,然而常常又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
从职业院校来说,“我们不能等企业主动来拥抱。”任耀生认为,也不能靠“口号”来感动企业,应该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举办技能大赛应该是让企业了解职业院校,参与职业教育的好方法。”任耀生举例说,去年,在南京举办技能大赛时,南京通化的老总参观大赛不到几分钟,就对身边的人说,“赶快把人力资源总监找来”,到现场来选人,让全员到职业院校来培训。这位老总说,“没想到职业院校几年不见,就发展得如此神速。”
同时,按照行业的办学要求,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在30所学校建立了示范性实训基地,要求学校把这些实训基地推荐给企业。“这都是我们主动向企业服务的充分体现。”任耀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