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无声,师恩有痕
——一封感谢信折射无声的师爱
日前,我校收到一封“特殊”的感谢信。之所以称其“特殊”,因其信封是一张废旧牛皮纸自己糊出来的。展开信,该文完全不符合书信格式、错字连篇、甚至个别语句还不通顺。原来是31312班周斌不识字的爷爷特意写了一封感谢信来感谢班主任王芳老师。书信内容虽然不通顺,但饱含深情,内容真挚、诚恳。在这轻于鸿毛的信纸上承载了家长的无数感激之情。在王芳老师看来,这封特殊的感谢信更是胜过了无数漂亮的锦旗和沉甸甸的荣誉。
31312班周斌命运多舜,自小母亲就离他而去,他已经回忆不起母亲的模样;父亲为了家庭生计疲于奔波,长年在外地打工,每月寄回一千元生活费。破碎的家庭不能给予周斌爱的温暖,他只能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年逾七旬的老人对于教育孙子总是感到乏力和无助,再加上周斌从小体弱多病,患有癫痫,因此爷爷常常感叹人生的无奈和无常。
然而,进入城市科技后的周斌,和在初中时候的他总有点不一样。据爷爷说,初中时,周斌经常连午饭也不吃,没有自信的他总在教室的角落里默默的独处。但现在,班主任王芳老师对周斌关怀备至,连每天的吃饭情况也细细问来。为了帮助周斌更好的融入集体生活,王老师特意安排了几名阳光向上的同学伴其左右。周斌在家里常和爷爷说:“王老师对我太好了,真像妈妈一样。”对于缺乏母爱的周斌,王老师无疑在他的学习生活中充当了一个好妈妈的角色。周斌的在校情况王老师都会和爷爷及时沟通,并且告诉爷爷教育孩子的方法,要鼓励孩子独立和勇敢。逐渐地,自卑的周斌正在悄悄转变。以前都不敢和他人对视的他,现在能勇于在班上发言。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城市科技的班主任团队将继续围绕教书育人的使命,培育一代又一代桃李。